“今天我教你泡茶。”
飛飛詫異道:“怎麼今天這麼高的待遇?”
盈心笑着說:
“時機成熟。可以開始學泡茶。”
飛飛坐到主位之後,盈心在一旁口傳心授。
“胳膊肘再放低2公分。”
“你記住‘舉重若輕’這四個字。這是泡茶的心法。泡茶過程中,通過訓練肌肉記憶,從而為心騰挪出更多的空間,即便身處鬧市,仍能保持内心安定,這才是不斷練習所要達到的目的。”
現代的泡茶流程已經非常簡化了,這種泡法是從明代晚期才開始流行的,古人的飲茶習慣與我們已經相去甚遠,在唐代主要是煮茶法,宋代則是點茶法,到今天隻剩下日本茶道還完整保存着宋代點茶法。
常言道,
琴棋書畫詩酒茶;
柴米油鹽醬醋茶。
在中國人的生活裡,茶是不可或缺的一樣元素。風雅至極要喝茶,市井生活也要喝茶。然而飲茶和品茶之間還是間隔着審美的區别。唐代陸羽寫《茶經》正是将“飲茶”提升到了審美的高度,用品味的态度來飲茶,亦即“品茶”,也因此茶可以與琴棋書畫詩酒一起成為風雅人士的諸般閑事之一,成為緻廣大而盡精微的道器之一。
禅宗有諸多公案與茶有關。最有名的數唐代趙州禅師“吃茶去”。
據《趙州錄》記載,一千多年前,趙州柏林禅寺有兩位僧人慕名而來,向趙州禅師請教,如何是禅?
趙州禅師問新到僧: “上座曾到此間否?”
僧雲:“不曾到。”
師雲:“吃茶去!”
又問另一僧:“曾到此間否?”
僧雲:“曾到。”
師雲:“吃茶去!”
院主不解, 問:“師父,不曾到,讓他吃茶去則罷; 曾到,為什麼也叫他吃茶去?”
師雲: “院主!”
院主應諾。
師雲:“吃茶去!”
雖然禅師這裡提到了茶,但這裡可以是吃茶,也可以是吃飯,隻是作為一個譬喻:道無處不在,隻要用心參悟,俯首皆是道。
茶,隻是一個器物,一個途徑。不必拘泥,但也不可掉以輕心。
正所謂:
飄渺雲山千萬裡,
盡藏乾坤一二滴。
在盈心的口傳心授之下,飛飛的動作看上去協調了許多。“舉重若輕”對飛飛來說也不再是遙遠的四個字,而是從此成為了生命中的一枚印記,每當坐到茶桌前的時候,這四個字便在時刻提醒自己,這是學習、更是修行。無論人生境遇如何,都嘗試以平常心相待,珍惜享受每一次學習的機會,人生就是一場不追求答案的修行之路。
借用雲門禅師的一句禅機,即:日日是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