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二人下山回到家中吃過早食,沈青山将割回來的艾蒿分出五把,各個門前都挂上一把,用來驅蚊辟邪。
至于剩下的,則是使喚楊繼宗将其洗幹淨摘掉梗莖搗爛成泥。
楊文英本想幫忙,但被兩個男人同時拒絕,這艾蒿味兒大,哪能讓她沾手。
廚房裡。
沈青山接過楊繼宗遞來的艾蒿泥與糯米粉混合揉成面團,一邊揉一邊告訴楊繼宗,要想這青團蒸出來不塌陷,還得加一些面粉,增加韌性。
“阿瑤和她娘最是愛吃我做的青團,你且記下來,将來好做給阿瑤吃。”作為一個好男人,那必須家裡家外的事情都得兩手抓。
别整天和大爺似得,回家還等着女人來伺候。
這竈台上的功夫必須也得會。
楊繼宗在邊上剔紅棗核,搗紅豆泥,很是認真的将沈青山告訴他的每一步做法都記下。
沈青山看他還算聽話,面上很是滿意。
蒸好的青團和粽子剛出鍋,沈青山就迫不及待的撿出一盤子來,拿了三雙筷子示意兄妹二人嘗嘗。
青團顔色翠綠,裹了棗泥餡,糯叽叽的,吃起來也有艾草的清香。
楊文英朝沈青山豎起大拇指:“好吃。”
等沈瑤一覺睡醒已然臨近晌午,她坐在廊下吃着父親做的青團,看着楊文英刺繡,聽楊文英講今日在雞窩裡又撿了三枚雞蛋。
廚房裡,兩個男人圍着竈台在做晌午飯。
當黃杏從弟弟家中回來後看着桌上的飯菜忍不住莞爾,看來丈夫已經逐漸接納了子安,否則也不會教他做飯。
這桌上的每一樣可都是阿瑤愛吃的。
沈瑤看着滿桌的飯菜,豈會不明白父親的用意,連吃了兩碗飯,用行動表明楊繼宗做的這頓飯菜很合她的口味。
端午過後。
學生們再次回到學堂上課,春芽看着教室裡再沒有一個女娃的身影,難免有些傷心。
不過好在,還有羅墩子和弟弟春旺會一直陪着她。
開學第一日,楊繼宗便将早早準備好的卷子發下去,他要看看農假過後,學生們肚裡的墨水還剩多少。
而沈瑤則是和父親搭乘騾車,載着五架手搖缫車和五位村裡的婦人們一同去了萬河鄉。
五位婦人剛來萬河鄉還有些拘謹,尤其是看着村裡的老人們手腳麻利的收了蠶繭,又将繭子煮好端給她們時,皆是手足無措的望着沈瑤。
“阿瑤,你快教教我們吧。”衆人齊聲喊着沈瑤。
沈瑤将手搖缫車擺放在蠶室旁邊的屋子裡,示意大夥先站成一排看她是如何索緒,再如何将蠶絲繞到缫車上,利用缫車缫絲。
沈瑤動作很是緩慢,每一步都會停下來仔細講解,随後再讓大家親自上前來感受。
麥子躲在門外也對缫絲很感興趣,隻是她答應了沈瑤姐姐要同狗蛋一起看守蠶室,不能說話不算話。
所以她也隻是默默在門外看了片刻,就又回了蠶室。
有手搖缫車相助,沈瑤又教的仔細,婦人們學得也認真,不過一個上午,便都能逐漸上手工作。
當沈青山帶着采摘桑葉的兄弟們回來,看着已經上手缫絲的婦人,那一刻,他懸着的心總算能稍稍放下。
“阿瑤,咱們生絲有了,你是不是得做些蠶絲扇和頭花出來,到時候讓你姨父和舅舅他們帶出去售賣。”
沈瑤也正有此意,取下一卷晾曬的生絲準備帶回家去仔細琢磨琢磨,如何就地取材将生絲染色?又要如何固色?
在萬河鄉忙碌了一天,婦人們跟随同村的男子們一塊兒歸家,路上都在談論着各自的缫絲經驗。
說到最後,衆人無不是感謝沈瑤,若沒有沈瑤,她們隻怕還圍着鍋碗瓢盆,整日枯坐在家裡發愁。
與此同時,沈家。
當趙小福從縣城帶着知府大人的消息回村後,随同他一起來的還有不少考中童生的學子們。
這些童生們皆是看過楊繼宗給知府大人寫的那篇關于如何種冬麥的文章慕名而來,紛紛都是要來請求楊繼宗指點他們文章一二。
楊繼宗怕他們沖撞了家裡人,示意趙小福先把人帶到學堂暫時安頓一晚上,此事得容他考慮考慮。
所以當父女倆歸家後,楊繼宗便在飯桌上将知府大人已經采納了她的耕作方法,且要來下河村親眼看看她們家新收的麥子以及要仔細和沈瑤交流這耕作之法時,沈家一家人都驚呆了。
知府大人要來她們村,還是來她家?還要親自見她?
沈瑤:這份殊榮她不想要,但為了能将麥子一年兩收的耕作法傳播出去,她不得不硬着頭皮上。
“知府大人說了什麼時候來嗎?他來的話我們要準備什麼嗎?”原諒她們全家都是小人物,沒有接待過當官的。
說不緊張那都是假的。
此刻,在座的所有人全都看向楊繼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