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見台主高高舉起的白紙上寫的是個“廖”字,台下衆人開始比劃起來,果然是和謎面上的描述的一樣,可是沈悅還是不服,态度強硬的讓台主把挂在謎面旁邊的謎底揭下來核對。
台主無奈隻得将謎底揭開,果然是個“廖”字。秦徹敗下一局來,面色有些難堪,沈悅倒是不慌不忙看着沈幸道:“還剩一局,你别得意。”台下的秦争好奇的注視着沈幸,心裡也暗自佩服起來。他是個武将,雖通文墨,但是沒有才氣,所以格外佩服那些會讀書的人,以往秦徹都會在朝中大臣面前說些晦澀難懂的語句,知道他聽不懂,還會故意詢問其中意思讓他下不來台,不過現如今有人替他報仇了。
下一局便是作詞,台上有人已經擺了兩張桌子來,台主請二位坐下,随後從高處随意取下一個錦囊,錦囊裡的便是做事的詞眼。在衆人的翹首以盼下,台主将錦囊打開拿出裡面的紙條,随後面向衆人展開。此次作詞的詞眼乃是“人生。”
詞眼寓意宏觀而龐大,秦徹作為太子,觀天下事,謀自身權利,很快有了靈感,拿起了筆來,沈悅瞧見秦徹開始書寫,而沈幸卻看着白紙出神,心裡覺得這局肯定是赢定了,開始喧嘩道:“看她遲遲不下筆,肯定是寫不出來了。我猜上一局肯定是湊巧了,她之前看過謎面知道答案。看看這局她靠什麼取勝。”
沈悅得意的說着,台下衆人也開始竊竊私語起來。可是這些都沒有擾亂沈幸的心神,她氣凝神回憶着自己前半生的遭遇,一滴淚不由的滴落紙上散開,沈幸觸摸着濕潤的地方,眉眼間忽然揚起一抹堅毅,她開始提筆落字,神情盎然的書寫了起來。
“不過是垂死掙紮而已。”一旁的沈悅不屑的輕哼出聲。
半柱香後,台主敲響了鑼鼓,沈幸和秦徹皆停下來筆來。台主先是讀了秦徹的詞,通篇下來不過就是男子對未來的抱負,雖然無趣但是詞作的還算是韻美。随後台主拿起沈幸做的詞,先是自己讀了一番,不知怎麼的,竟然老淚縱橫起來。
台下衆人見此情形,皆起了疑惑不斷催促着台主将沈幸的詞作讀出來,台主定了定神色,眼神帶着敬佩之色望了一眼沈幸,随後昂起頭來讀起了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台主聲情并茂的讀完了沈幸寫的詞後,台下瞬間無聲,就連秦争也被驚的吸了一口涼氣,他雖不懂詩詞,可是剛剛台上人念的他卻完全懂得其意境。秦争不由自主的将眼神聚到沈幸的身上,雖然她帶着面紗,看身型體态年紀應該不大,卻能寫出對待人生如此豁達的詩詞來,讓人敬佩不已。
或許是觸動了不少人的内心,人群裡竟然傳來了抽噎的的聲音,随後有高聲喊起道:“好詞!”一聲過後,衆人應和,更是掌聲雷動,輸赢已經有了分曉。
沈悅惱怒的看着呼喊的衆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呵斥道:“你們這些人哪知道什麼好壞,那個女人做的詞有什麼好的!”
秦徹不言語,可看着沈幸的眼神中卻隐約透露出一絲興奮來。沈悅不通文墨,他與之交淡不來,之前的沈幸倒是才華出衆,但是卻寡淡無味每每和他一起作詩談詞總會将意境轉到國事上來。如今這個女子竟能用如此通俗易懂的詞句,創造出這般令人感觸良多的詩詞來,簡直是才華橫溢,他一定要結識此女,再來比試一番。
輸赢已定,台主自然将那個精妙絕倫的蓮花燈送給了沈幸。沈悅卻不服,攔着沈幸趾高氣昂道:“我看你穿着打扮不像富貴人家。這樣,我給你銀子,你把這花燈給我。”
沈幸見她一副勢在必得的模樣,轉眼又看到秦徹愈來愈黑的臉色,心裡越發的好笑,又火上澆油道:“姑娘是想用錢來買你家夫君赢嗎?姑娘真是賢妻,如此在意自己夫君的顔面,竟拿銀子來替他掙面子。”
沈幸話說的輕飄飄的,态度溫和有禮,可秦徹神色惱怒起來,他上前呵斥着沈悅道:“不要在此丢人現眼了,我輸給了這位姑娘大家都有目共睹,你還想讓我更丢臉嗎?”
沈悅被責問,臉色也垮下來,她不可置信的看了一眼秦徹,接着扔掉了手裡的銀子,轉身跑開,沈幸故作擔心的問道:“公子不去追?”
“無妨,婦人鬧脾氣而已!”
簡單的解釋後,秦徹将眼神落在沈幸身上,他謙遜溫和的笑了笑,随後誇獎起了她剛剛做的詞,繼而竟邀約她共逛花燈節。沈幸看着沈悅離開的方向,心裡一沉,再一聽秦徹的話,眼眸暗淡來下來。
以往的她再怎麼讨好秦徹,他都是人前溫潤,人後冷淡。就算邀他出門踏青都會被批一頓不安分。如今到好,他竟自己主動邀約起了她,而那個被他當作掌心寶的人卻變的無關重要了。
想起沈悅初來乍到之時也是個意氣風發的女子,雖一身素衣,可藏不住一身的英氣。再看看現在,簡直一個愚昧的深宅婦人,患得患失。原來不是自己不夠好,而是身邊的男人不值得。
看着還在一旁向自己表達好感的秦徹,沈幸冷笑着拒絕了他的邀請。提着蓮花燈轉身離開,而在遠處觀望二人的秦争心裡生了奇,這女子不都是偏愛有才學,富有詩書氣的男子嗎?怎麼面對秦徹的相邀,她竟然離開,絲毫不給他機會?他目送離開的沈幸,又看到杵在原地,面色尴尬的秦徹,竟笑出聲來。真是看了一出好戲!
天色不早,秦争準備離開,軍隊還駐紮在城外,他要趕回去和将士們在一起。不過他正準備走時,一身輕盈的呼喚攔住了他的腳步,隻見提着蓮花燈的女子緩步朝自己走了過來。
“姑娘喊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