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元宵節,我想和你談談月亮。我想你這麼聰明,能知道。我将人稱換了,總覺得這樣好些,不過都是你。”
明月,共此時;千裡,共婵娟。夢裡惜别夢外歡,晝夜難分等清明。
天如夜裡海,沒有光的照射,就隻是一望無際的漆黑。我看了看今夜的天空,被薄雲遮蓋,連帶着那一點星也被隐藏。天比往日的夜要藍,我以為即将黎明,原來,是月的明亮。
我看着它高高的飛遠,飛向我追不到的天邊懸挂。我的一輪月。也同樣照着他回家的路。
直到它被窗邊遮擋。
屋内并非漆黑不見五指,一點光的潑灑,那時,我分不清照在我身上的是天上的月,還是對面樓層的白燈。淡黃的月色看上去總是那麼柔和,冷白的月光看上去就像銀色的紗。我不是不愛月的冷,隻是貪戀它的美勝過貪戀它的冷。
真實又複古的東西總是受人追捧,拿着一兩件就好像回到了那個屬于我們卻不被我們觸摸和體驗的時代。也許無關乎物件本身,隻是它傳遞了美好和宛如散到空中星辰的一點微微閃動的寄托。我不是什麼高尚的人,隻是喜歡附庸風雅。卻也最後學了個四不像,我又哪裡是喜歡附庸風雅。特殊、自然、吸引力、獨一無二,加上與自己呼應的特殊聯系。
我在想什麼呢?昏暗的燈下,我希望月亮,照着他的影子,直到被家門阻擋。
我似乎愛上了“說文解字”。我以為,我能知道字的來由與它們最本質最自然的意義。其實,記不住。于是我看向月亮,将這兩個字咀嚼品嘗,我說,月亮,我一點都不了解你。
晚安還是早安又或者是吃飯了嗎,也許答案都是一種不确定。話語戛然而止。連續兩日的夢後,醒來看着日期,于是我說,“你怎麼樣”
平安還是……。
我看向月亮,它沒有告訴我答案。沉默,等待中的沉默。
我卻是沒來由一句輕笑,說,知道頑強。
“今天是元宵節,她們放了孔明燈,我也想和你有朝一日能夠一同升起一盞屬于我們的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