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日後,泾陽縣縣城外樹林中的涼亭内。
“泾陽縣令車汝京拜見盛太史、李大人。”車縣令向墨竹、李二郎行作揖禮。
“車縣令無需多禮。大王派我二人前來調查泾水渠工程一事。請您詳細說與吾二人聽。”墨竹謙虛有禮地說道。
“是,盛太史。”車縣令行禮完畢,與墨竹、李二郎一起坐于涼亭之中。除三人之外,再無他人在場。
“自大王登基至今,泾水渠工程一直推進地很順利。來自韓國的水工鄭國大人也是親力親為,帶領泾陽以及附近的秦國百姓挖渠築壩,雖日日辛苦,但百姓們信心滿滿,始終相信大王發布的修建令,将為秦國帶來水澤豐茂的豐收之年。”車縣令語氣沉穩,面色從容。
“可是,自從三個月前燕國勞工來到泾陽之後,不久便在百姓中流出泾水渠不吉利的傳聞。”車縣令繼續說道。
“如何不吉利?”墨竹問道。
“泾水渠開工至今,泾陽地區一直是風調雨順。可就在兩個多月前,渠首接攏工程即将完工之時,工地附近的山林之中卻發生了連續多次的小型地震。雖然渠首的主要結構并未受到震動的影響,但是卻也是令人心有餘悸。本以為隻是偶發事件。但是,一個月前,又突然在渠首工地開挖深土之時發現了一塊奇特的石頭。挖到這塊石頭的工人陸續生病離世。于是,泾水渠不吉利的謠言便開始愈演愈烈。鄭國大人一直在渠首工地的現場主持工程建造。吾曾多次至工地拜見鄭大人,詢問他謠言是否會影響整體工程。鄭大人當時隻說“謠言乃無稽之談,不必理會。”吾本深信鄭大人之言,想着秦國百姓一向對王上忠心耿耿,對王上之政令更是全力以赴,必不會出什麼亂子。可就在七日前,渠首工地又發生了一次小型地震,然後,然後,鄭大人與随行的工程師竟然就憑空消失了。一時間,我感到大事不妙,便立即密奏鹹陽内史,心中盤算着密報應該很快就能呈到王上手中。”車縣令眉頭緊簇,言語之間疑慮重重。
“李兄,依你看,我們該如何展開調查?”墨竹謙虛請教李二郎。
李二郎聽了車縣令的叙述,皺着眉頭,低聲對墨竹說道:“公子,泾水渠工程的重中之重便是渠首段建造工程。根據多年前韓國進獻大秦的設計圖,泾水渠的結構是引泾水入渠,用泾水的淤泥之水灌溉關中平原的鹽堿之地,使鹹鹵之土逐漸變為肥沃之土。渠尾處将水引入洛河,形成完整的灌溉體系。工程量之大,乃是當今各國之最。當時開建之前,我曾陪着父親(李冰)受先王所托至渠首建造之地勘查過地形,應不存在地質不穩、地震頻發的情況。如今三個月内發生多次小型地震,實非尋常。我願前去渠首處查看一番。”
“好。李兄,請車縣令派人與你一同前去。”墨竹說道。
“車縣令,生病離世的那些工人的屍身如今在哪裡?”墨竹問道。
“已經下葬了。由于不吉利的傳聞,這些工人死亡後我立即派人将他們下葬了。”車縣令回答。
“派人帶我去下葬的地方。派一些人手,把工人的屍身挖出來,我要檢驗一下。”墨竹平靜地說道。
“尊盛太史之命。”車縣令作揖領命。
翌日清晨,墨竹與李二郎兵分兩路,外出進行調查。
車縣令派了縣衙的一名仵作、三名衙役,随墨竹一起到了城外的下葬處。
當天天氣不錯,陽光充足,不過畢竟是冬日,寒風還是有些刺骨。
帶頭的一名衙役對墨竹說道:“盛大人,當時因病去世的工人共有六個。就葬在此處。小的現在就把他們的屍身挖出來。”
“辛苦你們了。”墨竹作揖感謝。
“盛大人客氣了。車縣令說你們是王上派來調查此事的。王上是我們秦國百姓的精神支柱。放眼七國,隻有我們秦國王上年輕有為、雄才大略。小的相信,隻要是王上的命令,一定能夠成功。”帶頭衙役是典型的秦國兵士,梳着歪歪的發髻,留着一些胡茬,年紀不大,說話間竟是西北百姓的豪爽之氣。
“請問小哥姓名?”墨竹作揖詢問。
“小的叫車勇。”帶頭衙役鞠躬禀告。說完,便和其他兩個小衙役開始挖起了土。
三個衙役帶了特制的挖土工具,挖起來速度很快,臨近中午,六具屍身便已找到。
“慢!”在旁邊的仵作突然喊了一聲。“盛大人,此六人相繼去世,恐有疫症。還是戴上隔離防護措施較好。”仵作一邊說,一邊将随身帶來的面巾、手套拿了出來,讓每個人戴上。
戴上之後,三個衙役将六具屍身從土坑裡擡了出來,放在了旁邊的平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