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网

繁體版 簡體版
恋上你看书网 > 從龍之孽 > 第56章 病懷

第56章 病懷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開年以來,發生了兩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便是皇帝重病,而第二件則是蜀地叛亂。

呂紀元正為了第一件事着急,他火急火燎地趕到官署,尹弘已經在裡面等候了。

呂紀元見到他便指着他的鼻子罵道:“尹弘,你說要組建内閣,你是什麼意思!趁陛下身體抱恙,你便要行這等欺君罔上之事!”

見當朝的兩個權力最大的官員動了火,其他人等紛紛退避,生怕聽見什麼不該聽的。

尹弘的眼睛已經好了,眼下他由一群翰林學士簇擁着,将手中的奏報放在案上,說道:“本相正是奉了陛下的命令。如今情況緊急,政務不可無人處理。于是本相便奏請陛下,由本相與幾位翰林學士共同組閣,所有政事一律由内閣參決,替陛下起草政令。”

呂紀元拍案道:“本相才是大燕的丞相!你憑什麼繞開本相?難道這也是陛下應允的?”

“是啊。”尹弘冷冷地看着發怒的呂紀元道,“因為本相覺得你會政見不合妨礙本相,影響辦事效率。所以還是請呂相先回家休養一段時日,待陛下病愈,再讓陛下決定。”

“荒謬!”呂紀元怒不可遏地看着眼前這一群人,空落落的官署俨然已經成了尹弘的一言堂。

他不相信皇帝會做出這等決定,眼下當務之急是先面見陛下,所以他不再糾纏,馬上就離開了。

一個翰林學士指着剛才尹弘放下的那份奏報,表情嚴肅。

“大人,如今彭泉打着撥亂反正的旗号叛亂,更有前齊大将方嶽助陣。蜀地離京城甚遠,即便用信鴿也還有三日的延誤。戰事瞬息萬變,還是盡快調兵平叛才是。”

“啟禀大人,下官已經派人查看過,方府已經人去樓空。此次叛亂有十萬人規模,彭泉已經淪陷,叛軍正向周邊的幾個郡蔓延。但是地方駐軍兵力不多,怕難以與之抗衡。”

尹弘深深地皺眉道:“十萬人?中央兵力也不過四十萬。十萬人不少了,方嶽哪裡弄來的人!”

翰林學士道:“奏報說大部分是從前的赤霄軍。赤霄改編入營後,很大一部分已經解甲歸田。方嶽在赤霄軍中做了二十年的大将,積威甚久,一呼之下,響應者不少。”

翰林學士道:“他打着前朝太子殿下的名号,說是奉天之诏,撥亂反正。因此蜀地那邊的百姓和官兵也有一部分歸降的。”

如果加上百姓,那實際上能有戰力的叛軍應該不到十萬。

但尹弘的心始終沒有放下。哪怕叛軍隻有一萬人、兩萬人,也是一個不小的數目。真打了起來,戰争的規模怕是還要擴大。

他說道:“如今就算即刻從京城調兵,也需一個月之久。傳令下去,先讓廣漢、巴東一帶的駐軍閉城不戰,以消耗為主。叛軍後備不如我軍,沒了糧草,自然也就一窩蜂散去了。另外讓西南的駐軍火速前往圍剿。”

尹弘的眼睛治好了,自然也不需要幫忙讀字的人了。于是陶瑞謙便被調任到大理寺,當了一名從九品的小小錄事。

他第一次見大理寺卿的時候,對方就撫掌笑曰:“你叫陶瑞謙,籍貫是淮陰?”

陶瑞謙朝着他兩撇小小的胡須和肥胖的身軀揖手道:“回禀大人,下官确實是淮陰人,祖輩都在淮陰生活。”

“淮陰可是個好地方,盛産像你們這種會讀書的人。”

他那時候還不知道大理寺卿嘴角的一抹冷笑代表着什麼,隻是在接下來的一段日子裡,幾乎所有的雜務都是他一個人幹的。

同僚之間也不乏排擠之舉,給他使絆子的人也不少。也許是因為自己沒有背景,要不然為何同年中舉之人,有些人能入内閣,而自己隻能在這灰暗狹窄的屋室中一日接一日地抄寫文書。

忽然有一日,胡泰清将他召到堂前,用針芒般的眼光将他裡裡外外紮了個遍,才眯起眼睛,抿着胡須道:“你的運氣還不錯,有人想聽你彈琴。”

陶瑞謙跪在那方典雅的院落時,還不太适應自己身上輕暖華麗的衣物。

見他跪着不動,低沉的嗓音如沉香般緩緩垂落到陶瑞謙耳邊。

“起來罷。”

陶瑞謙起身後,他的手仍猶如行禮般搭在身前。榻上垂落的也是尋常布衣,他卻莫名感到一種深寒的威嚴,壓得他透不過氣。

“怎麼不彈?”

陶瑞謙腿如篩糠,腳一軟,直接跪在了地上,死死地抿着唇。

那聲音忽地一沉:“回話。”

梁衡摘下手中扳指,随手放到幾案上。不過輕磕的一聲輕響,腳邊的人脊背一震,活像什麼受了驚的動物。

“胡大人吩咐過下官不得開口,隻彈琴便可。可是下官不願彈琴,因此隻能跪着不動,請大人見諒。”

“這不是會說話麼。”

淡淡的一句話差點讓陶瑞謙又跪了下去。梁衡問道:“為何不願彈?”

陶瑞謙深吸一口氣,帶着視死如歸般的表情說:“下官的琴隻為知己者彈。若無知己,便如伯牙摔琴絕弦,也絕不會奏響。”

梁衡拿着茶杯的手慢了下來。他本隻想解個悶,沒想到被人硬生生梗了一遭,興緻全無。他淡淡道:“挺有志氣,那就滾吧。”

陶瑞謙他慢慢走遠了身後卻飄來古琴的樂聲。

入耳的樂聲讓他頓住了腳步。這首高山流水是他再熟悉不過的,可這人彈得實在一般。他停下腳步并不是因為彈琴人的技藝,而是因為他演奏的篇章與他記憶中略有出入。

高山流水一曲分高山和流水上下兩個篇章,高山的篇章并無争議,可是流水篇改編者甚衆。陶瑞謙所學的也不過是傳響度最廣的一個版本。

陶瑞謙起先以為是彈琴人記錯了,可是他越聽,卻越覺得現在這一阕流水才更符合原編曲的調性。真是奇怪,難道這人竟看過高山流水的原篇麼?

他正細想時,有人與他擦身而過,徑直走到他剛出來的院落中。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