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各司其職,熱情空前高漲,幹得如火如荼
燕國一開始便仗着兵強馬壯假借借道實際要行搶奪之實。
伊吾草原雖挨着燕國的織雲草原與魏國的撫風草原,卻比兩草原更加遼闊,青草也更加的肥美,養出來的馬也更加的膘壯,因而也更适用于各國的騎戰軍隊。僅此一項,不知營收幾何,讓各國都多有觊觎,燕國與魏國更甚。奈何兩國沖突不斷,卻難決勝負,最終讓這國外之地一天天繁榮起來。今次,燕國想趁着魏國伐吳,家國空虛,來個一石二鳥:奪回伊吾草原,圍魏救吳。
一邊派公孫籌、烏力來和草原做生意意圖麻痹草原,一邊又派人悄悄潛入意圖出其不意占有草原。最終烏力兩人被俘虜,燕國蒙将軍也收到大禮包,一時怒不可遏,區區一個草原膽敢嚣張如斯!帳中不時傳來咆哮,多人受到波及,有人被施了軍杖,有人被罰了徒刑,更有甚者被即刻處死。留了許多的血,才将将熄了滿腔的怒火,一時冷靜下來又想着,草原是怎麼悄無聲息的入的營帳,又該如何加強防禦,又當怎麼應對從羽旸城來的王上使者。
等烏力回來,看到他參差不齊的頭發後,蒙将軍徹底惱羞成怒,一個彈丸之地的莽夫他怎麼敢!一怒之下不敢多人的阻礙,決定強行攻入草原。
十則圍之,倍則分之。熟讀兵書的蒙将軍把這兩句發揮得淋漓盡緻。将伊吾草原與燕國接壤的地方團團圍住。
戰場千變萬化,沒有最好的術法,重在随機應變。孫子的五事七計,詭道十二術,都注重慎戰。
設想過和談,讨論過和談的底線和條件,也預測過戰争,沒想到是這種火力全開的最壞結果。燕軍兵力數十倍于草原,軍隊建制也完備成熟。舉一國之力拿下草原自然是毫無懸念,可要付出多少代價便又是一回事。
草原的優點就是訊息,影衛遍布各國,訊息是最靈通的。燕國許了吳國的求救卻遲遲不肯發兵,吳國危矣,燕國的信用也危矣。
所以草原的計謀隻有最樸素的三個字“拖、守、等”。拖延時間,守住草原,等待時機,燕軍隻會越來越急,急則生亂,亂則生錯。
浩浩蕩蕩地大兵圍着草原,怒火值已然到了滿格,可對面那高高的城牆居然空無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