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十五十六在王嫔面前決定追随太子起,小哥倆就不遺餘力地在皇帝面前給太子刷好感。兩人都不是蠢的,知道不能引起皇帝的忌諱,所說的都是“太子二哥今天教了什麼什麼”“二嫂給準備了什麼好吃的”“太子二哥還給皇阿瑪預備了什麼什麼”之類。
皇帝聽得滿意的同時還有點嫉妒,對他的太子搶走了兒子的嫉妒。
他把胤礽叫來,委婉地告訴他,你身體修養好了,朕給你賜幾個人,你東宮的兒子也太少了,你再給朕多生幾個孫子。别總來搶朕的兒子,最後一句話皇帝在心裡說的。
胤礽哭笑不得,根本沒想到會有這樣的後果。
十五叔十六叔很實誠,這也是弘晳弘晉兄弟倆的想法。
十五十六決定投靠太子,宮裡面還有和他們身份相當年齡相仿的十七阿哥胤禮。也不知道胤禮是裝糊塗還是真糊塗,反正他從來沒對别人說過自己的想法。
對付他,小哥倆的辦法是陽謀,去毓慶宮,拽着他;給太子說好話,拉着他;和毓慶宮接觸的時間久了,不是太/子黨也會被别人當成太/子黨了。如果胤禮發現他們的意圖,不再和他們同行,早發現也好;如果胤禮沒發現,那……十七弟應該不會這麼蠢。
胤禮在兩三次之後就察覺到兩個哥哥的心思,所以,在一次同哥哥弟弟從毓慶宮出來後,他找了個借口又回到毓慶宮。
胤礽當時正在翻閱《明史》,讀到成祖靖難之役,在心裡感歎:果然成王敗寇,在這場江山的角逐中,失敗者不配擁有話語權。他縱使奢侈無度,縱使鞭打臣子,縱使兩立兩廢,他也曾數次監國,政績斐然。在三十歲之前,皇阿瑪出征葛爾丹,巡視塞外,都是他留在京城,給皇阿瑪一個安定的大後方,讓他沒有後顧之憂。可是,他終究是個失敗者。
史書或許根本不會留下他的任何記載。
不,或許還是有的,老四抹黑他可不就是想突出他雍正的英明神武嗎?
胤礽越想心裡越憤恨,這一次他不能輸,絕不能輸!
有太監通報,說十七阿哥在毓慶宮落了一樣東西,回來取。
胤礽平複了心情,恢複往日那淡然的樣子,“請他進來吧!”
十七有些忐忑,說實話,他和太子并沒有多大交集,一個是年長的身份顯赫的太子,一個尚未成年的滿漢混血的皇子,他們之間的差距太大了,大到胤禮隻能仰望。
胤礽笑得溫和,“十七弟丢了什麼,告訴二哥,二哥讓人去找。”
胤禮有些緊張,“是一個荷包,上面繡着許多蝙蝠,因為是額娘親手繡的,所以弟弟有些舍不得。”還看了看胤礽旁邊的何玉柱。
胤礽給何玉柱個眼神,何玉柱會意,帶人離開了房間,“十七弟,現在沒人了,有什麼話就說吧!”
胤禮臉紅,深吸幾口氣,“太子殿下,臣弟想知道您為什麼選了臣弟和十五哥十六哥,我們明明還小啊!”真要給自己選幫手,不應該選那些已入朝堂的哥哥們嗎?他們現在連上書房的功課都沒有學完,如何能幫上他?
胤礽點頭,“就是因為你們年紀小,所以我才選你們,也不對,是皇阿瑪替我選了你們。”因為你們還小,還沒入朝堂,更沒有來得及進入别的派系,所以他才願意花心思在這幾個弟弟身上。
胤礽自病重醒來後,就和瓜爾佳氏商量了今後十年毓慶宮的走向,一是堅定不移地讨老爺子的歡心;二是拉攏尚未站隊的年幼皇子;三是分化已有的反太/子黨。現在看來,這三條完成得都不錯,毓慶宮聖寵猶在,已經拉來了兩個年幼的皇子,而外面大阿哥黨和八阿哥黨鬥得火熱。
胤禮還小,有些事一知半解,不同于十五十六,他的額娘陳貴人隻有他一個孩子。雖然他和十五十六年紀相仿,但是他卻自己給自己畫了條線,畢竟不是同胞兄弟,應該有點界限。當他發現兩個異母哥哥的企圖後,沒有選擇向兩個哥哥質問,反而直接來毓慶宮向正主發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