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說:我閱讀朝廷考選學官的法規,讀到廣開勉勵學官興辦教育之路時,總是禁不住放下書本而慨歎,說道:唉,周王室衰微了,諷刺時政的《關雎》詩就出現了;周厲王、周幽王的統治衰敗了,禮崩樂壞,諸侯便恣意橫行,政令全由勢力強大的國家發布。所以孔子擔憂王道廢弛邪道興起,于是編定《詩》《書》,整理禮儀音樂。他到齊國聽到了美妙的《韶》樂,便沉迷不已,三個月品嘗不出肉的美味。他從衛國返回魯國之後,開始校正音樂,使《雅》《頌》樂歌各歸其位,有條不紊。由于世道混亂污濁,無人起用他,因此孔子周遊列國向七十幾位國君求官都得不到知遇。他感慨地說:“要是有人肯用我,隻需一年就可以治理好國政了。”魯國西郊有人獵獲了麒麟,孔子聞知後哀歎“我的理想不能實現了”,于是他借助魯國已有的曆史記錄撰寫《春秋》,用它來表現天子的王法,其文辭精約深隐而寓意豐富博大,後代學者很多人都學習傳錄它。
自孔子逝世後,他的七十餘名好學生紛紛四散去交遊諸侯,成就大的當了諸侯國君的老師和卿相,成就小的結交、教導士大夫,有的則隐居不仕。
所以子路在衛國做官,子張在陳國做官,澹台子羽住在楚國,子夏在西河教授,子貢終老于齊。
像田子方、段幹木、吳起、禽滑釐這些人,都曾受業于子夏之輩,然後當了諸侯國君的老師。
那時隻有魏文侯最虛心求教于儒學,後來儒學漸趨衰頹直到在秦始皇手中遭受滅頂之災。戰國時期天下群雄并争,儒學已經受到排斥,但是在齊國和魯國一帶,學習研究它的人獨獨不曾廢棄。在齊威王、齊宣王當政時期,孟子、荀子等人,都繼承了孔子的事業而發揚光大,憑自己的學說顯名于當世。
到了秦朝末年,秦始皇焚燒《詩》《書》,坑殺儒生,儒家典籍六藝從此殘缺。
陳涉起事反秦,自立為王,魯地的儒生們攜帶孔子家傳的禮器去投奔他。
于是孔甲當了陳涉的博士,最終和他同歸于盡。
陳涉起步于普通百姓,驅使一群戍邊的烏合之衆,一個月内就在楚地稱了王,而不到半年竟又複歸滅亡。他的事業十分微小淺薄,體面的士大夫們卻背負孔子的禮器去追随歸順向他稱臣,為什麼呢?
因為秦王朝焚毀了他們的書籍學業,積下了仇怨,這迫使他們投奔陳王來發洩滿腔的憤懑。
到高祖皇帝殺死項籍,率兵包圍了魯國,其時魯國中的儒生們仍在講誦經書演習禮樂,弦歌之聲不絕于耳,這難道不是古代聖人遺留的風範,難道不是一個深愛禮樂的國家嗎?
所以孔子出遊到陳國後,說:“回去吧!回去吧,我們鄉裡的青年人志向高遠,文采熠熠如錦繡,我不知怎麼教導他們才好。”
齊魯一帶重視愛好文化儀典,自古以來就是如此,這已成為自然風尚。
漢朝建立後,儒生們開始獲得重新研究經學的機會,又講授演習起了大射和鄉飲的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