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解是轵(zhǐ)縣(河南濟源)人,字翁伯。
他是善于給人相面的許負的外孫。
郭解的父親因為行俠,在漢文帝時被殺。
郭解為人個子矮小,精明強悍,從不喝酒。
他年輕時陰狠毒辣,稍有不快便動手殺人,親手殺害的人極多。他替朋友報仇不惜性命,藏匿亡命之徒、搶劫财物、私鑄錢币、盜掘墳墓,幹過的壞事數不勝數。
但他運氣極好,每次危急時總能逃脫,或是恰好遇到大赦。
等到郭解年長後,突然收斂心性,變得謙遜節儉,以德報怨,慷慨施舍卻不求回報。然而他内心仍以俠義自傲,救人性命後從不誇耀功勞,但骨子裡的狠毒仍在,仍會因一點小怨而暴起殺人。
少年人有的仰慕他的行事風格,常暗中替他報仇,卻不讓他知道。
郭解姐姐的兒子仗着舅舅的勢力,與人喝酒時強迫對方幹杯。那人酒量不濟,他仍強行灌酒。
對方一怒之下拔刀刺死了他,随後逃亡。
郭解的姐姐憤怒道:“以我弟弟的威名,别人殺了我兒子,兇手卻抓不到!”
她故意将兒子的屍體丢在路邊不埋葬,想借此羞辱郭解。
郭解暗中查到了兇手的藏身處,兇手走投無路,主動回來向郭解坦白。
郭解卻說:“你殺他是應當的,是我外甥無理在先。”
于是放走了兇手,歸罪于外甥,并收屍安葬。
衆人聽說此事,愈發敬佩郭解的義氣,追随他的人更多了。
郭解出行時,路人紛紛避讓,唯有一人傲慢地叉腿坐着直視他。
郭解派人詢問此人姓名,門客想殺他,郭解卻說:“同住一城卻得不到尊敬,是我的德行不夠,他有什麼罪?”反而暗中囑托縣吏:“這人是我看重的人,輪到他服勞役時請免了他。”
此後每逢此人服役,縣吏都跳過他的名字。
那人得知真相後,赤膊向郭解謝罪。少年們聽說此事,更加仰慕郭解。
洛陽有兩人結下深仇,當地數十位賢士豪傑調解無果。
有人請郭解出面。
門客們就來拜見郭解,說明情況。
郭解晚上去會見結仇的人家,仇家出于對郭解的尊重,委屈心意地聽從了勸告,準備和好。
郭解就對仇家說:“我聽說洛陽諸公為你們調解,你們多半不肯接受。如今你們幸而聽從了我的勸告,郭解怎能從别的縣跑來侵奪人家城中賢豪大夫們的調解權呢?”
于是郭解當夜離去,不讓人知道,說:“暫時不要聽我的調解,待我離開後,讓洛陽豪傑從中調解,你們就聽他們的。”
郭解待人恭敬,從不敢乘車進入縣衙。
到鄰郡替人辦事時,能解決的便解決;無法解決的,也要讓各方滿意後才敢接受酒食。
因此衆人格外敬重他,争相為他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