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弘為人猜疑忌恨,外表寬宏大量,内心卻城府很深。那些曾經同公孫弘有仇怨的人,公孫弘雖然表面與他們相處很好,但暗中卻加禍于人予以報複。殺死主父偃,把董仲舒貶到膠西國當相的事(這個膠西國丞相十分難做,膠西王輕則把丞相趕走重則殺死他們,好像殺了好幾個。所以把董仲舒趕到膠西國,可能确實因為仇恨想要殺害董仲舒。但是最後膠西王沒有殺董仲舒,我猜測要麼董仲舒得他心,要麼是劉徹明裡暗裡地提醒過膠西王),都是公孫弘的主意。他每頓飯隻吃一個肉菜和脫殼的粗米飯,而對老朋友和他喜歡的門客,公孫弘将俸祿都用來供給他們穿衣吃飯,家中沒有餘财。士人都因為這個緣故認為他賢明。
淮南王(劉安)和衡山王(劉賜)謀反(公元前122年,元狩元年),朝廷正在緊急處理這些案件。公孫弘當時病得很重,他認為自己沒有功勞卻被封為丞相,地位顯赫,因此他應該輔佐賢明的君主來安撫國家,引導人們遵守臣子的本分。如今諸侯有反叛朝廷的陰謀,這都是宰相工作不稱職的結果,害怕一旦默默病死,沒有辦法對失職負責。
于是,他向皇帝上書說:“我聽說天下的常道有五種,用來實行這五種常道的有三種美德。君臣、父子、兄弟、夫婦和長幼的次序,這五方面是天下的常道。智慧、仁愛和勇敢,這三方面是天下的常德,是用來實行常道的。所以孔子說:‘努力實踐接近于仁,喜歡詢問接近于智,知道羞恥接近于勇。’知道這三種情況,就知道怎樣自我修養了。知道怎樣自我修養,然後知道怎樣治理别人。天下沒有不能自我修養卻能去治理别人的人,這是百代不變的道理。現在陛下親行大孝,以三王為借鑒,建立起像周代那樣的治國之道,兼備文王和武王的才德,鼓勵賢才,給與俸祿,根據才能授予官職。如今我的才質低劣,沒有汗馬之勞,陛下特意把我從行伍之間提拔起來,封為列侯,把我置于三公的地位。我的品行才能不能同這高高的官位相稱,平素既已有病,恐怕會突然死去,最終無法報答陛下的恩德和付起宰相的責任。我希望交回侯印,辭官歸家,給賢者讓路。”
皇帝答複他說:“古代獎賞有功的人,表彰有德的人,守住先人已成的事業要崇尚文德教化,遭遇禍患要崇尚武功,沒有改變這個道理的。我從前幸運地得以繼承皇位,害怕不能安甯,一心想同各位大臣共同治理天下,你應當知道我的想法。大概君子都是善良的人,憎惡醜惡的人,你若謹慎行事,就可常留我的身邊。你不幸得了霜露風寒之病,何必憂慮不愈,竟然上書要交回侯印,辭官歸家,這樣做就是顯揚我的無德呀!現在事情稍微少了些,希望你少用心思,集中精神,再以醫藥輔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