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下永安莊後,衆人才徹底安營紮寨。
馬孔英在婁山關紮營,劉挺則一半紮營在白石口,另一半在永安莊。
秦良玉和白杆軍全部紮營永安莊。
八路軍馬,如今隻南川和綦江兩路抵達婁山關。
總兵吳廣統領的合江路軍剛過二郎垭,距婁山關至少二百裡。
永甯路軍正往永鎮莊趕去,距婁山關也近百裡。
其他各路兵馬往婁山關趕來,即便一路通暢,也需數日。
随着各路捷報愈多,尤其南川一路更是直入關内。
李化龍大喜,重新規劃戰略部署。
南川、綦江兩路留下部分守軍,其餘兵馬繼續往養馬城進攻。
永甯路軍去養馬城支援。
合江、沙溪、烏江三路從海龍囤的西南方崖門關攻進。
興隆、白泥、龍泉三路兵馬,則攻海龍囤的東南方,從三度關而入。
各路總兵收到軍令,立馬調整方向。
馬孔英率兵來到永安莊與劉挺大軍彙合。
從永安莊到養馬城,有左右兩路。
馬孔英提議兩人分頭行動。
他率南川軍走左路,入朗山口,過蒙子橋。
劉挺則攻右路,從松門垭至冠子山。
秦良玉見劉挺點頭,歎了口氣。
馬孔英給劉挺選了一條最難進攻的路。
不說冠子山,便是那松門垭,在兩山之間,道路極為狹隘,若被敵軍偷襲,基本無處可躲。
劉挺率軍出發前,秦良玉委婉地向他提了一句。
“如果已經走了該如何?”劉挺心中大驚,忙問道。
“大軍不是尚未出發嗎?”秦良玉疑惑道。
“剛剛我們從大帳出來後,我的一個小将便請命為大軍開路,此時怕是已經到松門垭了。”劉挺道。
秦良玉皺眉,深思片刻後道:
“若還有人能送出信來求救,劉總兵可率騎兵去救援,切記不可久留。”
“好,我聽你的。”劉挺慎重地點頭。
劉挺大軍全部出發後,馬孔英率領衆人也進軍朗山口。
朗山口守兵不少,播軍設伏無數。
可不知怎麼,兩軍打得不相上下時,秦良玉率領白杆軍剛與播軍對上,不少人竟丢盔棄甲,連連後退。
秦良玉不知播軍早已被白杆軍吓破了膽,無人不知白杆軍戰無不勝。
與白杆軍對上,不論強弱,唯有死路一條。
不少播軍為了活命,直接放棄與白杆軍對抗。
連破了幾處埋伏之後,馬孔英也看出了些蹊跷。
便讓秦良玉率領白杆軍做前鋒,馬千乘率領另一半白杆軍為後盾。
僅一日,大軍便攻進朗山口,過了蒙子橋,抓獲播軍将領數名,直往養馬城而去。
楊應龍驚懼,派遣使臣,欲投降。
所謂兩軍對仗,不斬來使。
楊應龍想以此拖延時間,與使臣裡應外合。
不過大軍當初在重慶登壇誓師時,總督李化龍谕下言:
在婁山關外且戰且招降,不能全部誅殺。
進了關内後速戰,不可接受降者,多為詐降,不可信[1]。
馬孔英一時高興,差點昏了頭受降。
高折枝搬出總督的原話,才讓他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