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家兄妹跟酒坊老伯約了三天後去官府過房契。杜遠岫算着時間,自然不便多耽擱。從二叔家回到自家以後就跟父母說了想去接任翰林書院夫子一事。
杜家大伯夫妻倆本來就對當年兒子執意回村的事多有擔心。如今看兒子主動提出願意再回書院,自然喜不自勝,滿口答應下來。大伯娘立刻張羅着要給兒子收拾着搬去城裡住的一應物件。大伯仔細叮囑兒子要在外面行的正坐得直,若是二叔家同意二寶跟去,一定要照顧好妹妹雲雲。
杜遠岫一一點頭答應。再三讓爹娘放心。
“去了書院,你也好多多請教别的先生。若是一年後想進京趕考,你也隻管安安心心的考去!”兒子是老杜家最有學問的人,說不定老杜家能指望着他這一輩兒光宗耀祖呢!他自然對兒子讀書的事兒一萬個贊成。
“爹放心。孩兒在書院定當刻苦。若是一年後有所精進,會去京城試一試的。”
“刻苦也别累着自己。缺啥就捎信兒回來。”兒子趕着回城裡,杜大娘簡單收拾幾件現用的交給兒子:“能在城裡買的就不要将就。給孩子講課耐心一點,一定照顧好妹妹!二寶要是傷了個手指頭,你嬸子饒你我都不依!”
“兒子會謹記在心的。”娘也太偏心那個丫頭了。
杜老大覺得媳婦兒就是瞎操心。兒子一向成熟穩重,對二寶疼愛有加,哪會還有什麼可擔心的。不耐煩兒子被她唠叨,催着兒子快走:“早點去接你妹妹。等你們安頓好了,我和你娘得空了去看你們。”兒子都二十三了,是秀才,有學問有見識,興城也不是多遠的路,有什麼可擔心的。
杜遠岫辭别父母,趕往叔叔家。
他是男子,又有功名在身,父母早就不對他再有什麼約束。家裡也常常讓他拿大主意。妹妹不同,到明年四月才能及笈。自己想帶她去城裡,雖然是為了照顧她,可叔叔嬸嬸卻不一定能理解。
唯一希望的,就是叔叔嬸嬸對她多有縱容吧!就像這幾年一直随她高興一樣。
“大叔,再快點吧!”那個杜萱萱也在,盡快領走二寶,以免節外生枝。
“得嘞~小哥兒坐穩喽!駕!”
嘚嘚,嘚嘚,嘚嘚……鄉間小路上留着串串馬蹄聲。
~~~~~~~~~~~
杜遠岫還在路上的時候,在外做工的杜老爹也完活兒回家了。
杜娘子見今天難得的一家五口都聚齊全,份外的高興。
大女兒這次回來孝順友愛,再不随便教訓妹妹了;小女兒如今也乖巧懂事,也不天天追着宋莊主跑了,也不甩臉色擠兌姐姐了;幺兒稚子,奶聲奶氣正是招人疼的時候,一會兒趕着二姐抱抱,一會兒圍着她身邊偷吃。
家裡處處透着溫馨,再沒有更讓她知足的了。杜娘子從夫君回來開始,就忙裡忙外的要置辦一桌好菜,說是要好好熱鬧熱鬧。
結果一忙忙過了午時,一家人還沒吃上飯。
杜大姐主動留在竈上幫忙,杜老爹笨手笨腳,領着同樣隻會添亂的兒子眼巴巴的坐在桌子旁等吃。杜瑩瑩趁着大家都等飯的功夫,回自己的閨房收拾起衣服來。
她也說不好為什麼,總覺得提前準備好,免得跟大姐遇到。
雖然她還并沒有做什麼傷害自己的事兒,杜瑩瑩還是不想跟她多有交際。
~~~~~~~~~~~~
杜遠岫進門,正好趕上了二叔一家吃完團圓飯。
杜娘子領着大女兒正在收拾碗筷。杜老爹酒足飯飽,也有了閑心思逗弄幺兒。杜瑩瑩見堂哥來了,姐姐又不在正屋,有心給堂哥一個說事兒的機會,連哄帶勸的把弟弟領出去看大公雞。
杜遠岫見機會難得,開門見山的說明了來意。
“……二叔放心。這個決定雖是突然,但侄子确實深思熟慮過的。”杜遠岫略去了給二寶治病的部分,隻撿了好的說:“二寶跟我進了城裡,我也好多多約束她。人從書裡乖,我下了學繼續教她讀書識字,她隻會更明白事理。”
“……況且這次,二寶有心跟着酒坊的東家學點手藝。也不指着她一個姑娘掙多大的家業,隻是她願意給自己定個奔頭,總也好過她成天無所事事。人有了見識,有了奔頭,就不會胡思亂想,也不再把那些個閑言碎語放在心上了。”杜遠岫一步步的分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