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君玉登科後,略做休整了幾天,便進了翰林院應職。
翰林院是有名的清貴衙門,專司草拟皇上的诏令、修史、教授皇子等工作,素有“天子私人”之稱。又因是皇上的近臣,在此間任職的大臣遠比其他朝臣更容易受到皇上的青睐,從而平步青雲,位極人臣。
那些剛入朝的進士們削尖了腦袋都向往這裡鑽,然而每一科的進士隻有三鼎甲能直接進入這裡任職,其餘的不是外派為官,就是任庶吉士,想進翰林院,還得坐上三年冷闆凳,通過考核才能如願。
郦君玉初來乍到,雖然頂着一個三元及第的名頭,但在人才濟濟的翰林院裡,她亦不過是個普普通通的編撰而已。因為資質尚淺,她每日除了點卯和處理一些典籍文書以外,也沒有什麼要事可做。
因此多出了大把的時間來看書玩樂,郦君玉樂得其閑,每日點過卯後,若是手頭上沒事,便早早歸了家,回去教導孟鸢道理,讓她别那麼容易輕信他人。
且不說孟鸢在她的訓誡下,醫術和為人處世方面突飛猛進,就單論郦君玉入朝為官後,官場上的風聲不斷朝她湧來。目前朝堂上的局面,她也了解了個大概。
聽說劉奎壁被那吹台山上的土匪綁去了一個多月,劉國丈在京中急得跳腳,又向朝廷薦一個聽說會些法術的能僧。沒想到那能僧帶兵與吹台山的土匪才交戰了幾回,又被吹台山上的土匪綁了去。
劉國丈兩次薦人失誤,隻得免冠入朝,跪求天子降罪。幸好元成宗看在皇後的面上,沒有責怪他。但奈何劉奎壁還在土匪的手上,不能不救。
劉國丈又派遣自己心腹潛入吹台山上,打聽劉奎壁的下落,得知吹台山上的土匪并未将其殺害。他當即令人拿着白銀十萬兩進山,欲将劉奎壁從土匪的手上贖出來。
土匪當面拒絕交易,卻在官差離開後,堵截在山道上,将那些白銀打劫的一幹二淨。
消息傳回京内,差點将劉國丈氣撅過去。宮内的劉皇後和劉奎壁乃是一母同胞所生,因年歲相差無幾,在家中時姐弟倆人感情便深。得知劉奎壁被土匪綁去了後,劉皇後因憂心自己胞弟的性命,不顧自己身懷六甲,在宮中日夜啼哭,飲食不進,身體漸漸地出現了問題。
宮中的禦醫雖醫術精湛,卻始終未能治愈劉皇後的病,眼見劉皇後的病情逐漸沉疴,竟有日墜西山之勢。
郦君玉回顧自己上一輩子的軌迹,掐算時間,皇甫少華此時應該在深山中習成了武藝,之後劉皇後會因憂思過度,還未生下皇嗣便含恨而終,緊接着為了剿滅吹台山上的土匪,自己向天子提出武舉納賢,皇甫少華因此化名奪魁,借勢東山再起……到後來,天子看中了皇甫長華的才華與容貌,令她為繼後……
她将這些事情一件件羅列在紙箋上,發現若是不想讓皇甫氏與皇家結為聯盟,妨礙自己将來的仕途,就不能讓皇甫長華成為繼後。若是不想讓皇甫長華成為皇後,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挽救劉皇後的性命,不讓她早早便去世。
即便她和那劉奎壁有仇,劉相也不是什麼好人,但劉家的存在能夠為她牽制将來的皇甫少華,她如今幫助劉家一點小忙就等于在幫助未來的自己。
她心知劉皇後這病疾出在心上,如果她自己想不開,就算是靈丹妙藥服用下去也無效。
想要救得劉皇後的性命,就要解開她心上所憂慮之事。劉皇後心中所憂無非是胞弟的性命。吹台山上的匪情一時半會殲滅不了,劉皇後又人居深宮,她一個小小的編撰奈若何?
直接去找劉相說明事情的輕重緩急?當然不可以那樣做,否則外人就會将她當做企圖巴結對方的勢利小人。一向張揚跋扈的劉相也不會相信她一介小官的所言。
郦君玉左思右想,權衡再三,決定讓榮發靠近劉府去探探風聲,看劉家怎麼應對此事,再想辦法插手。
她打算好後,便将那張寫滿未來之事的紙箋付之燭火。渺渺的紙灰向上飄去,搖曳的燭火照不清她的眼眸。
不久前,俞智文為她們尋到了一處合适的院落。一位朝中的老翰林即将辭官還鄉,正打算将京中的宅子轉手他人。
郦君玉親自去看過,那處院落修繕的不錯,有山有水,大小也合适。價格雖然貴了些,但憑着俞智文一張經商多年的利嘴,硬是将價格砍了一頭。
兩方都滿意後,郦君玉當即就交付了房款,将地契和房契拿了過來。待一切都收拾好後,她們主仆三人就搬了過去。
俞智文還特意送了兩個丫鬟和幾個男仆給她,郦君玉又請他為自己找了一個穩妥的管家,原本冷冷清清的院落,多了這些人後,登時就熱鬧了起來。
郦君玉主仆三人自此也算在京中落了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