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南國的平靜并未持續太久,楊幹貞的日子變得愈發艱難。他不僅要負責農田的耕作,守護邊疆,還要操持軍隊的訓練,任務繁重。與此同時,等待南國的還有一場前所未有的幹旱,田地幹涸,秋天到了原本生長茂盛的蔬菜全都旱死了,百姓生活陷入困境。面對這些挑戰,楊幹貞身處困境,不得不傾盡全力。他率領士兵四處挖掘井眼,然而天公不作美,久旱無雨,井中的水源很快便枯竭了。旱情如烈火般肆虐,百姓們備受煎熬,楊幹貞心中焦急萬分。
就在此時,有人提出了一個古老的傳說。相傳,曾有一位仙風道骨的老神仙,他賜予了人們一條神奇的泥鳅。這條泥鳅有着非凡的力量,它鑽進土中便能打通地下暗河,形成了如今永不幹涸的洱海。據說,那條泥鳅至今仍栖息在洱海深處。
楊幹貞心中一動,雖然這傳說聽起來有些匪夷所思,但眼下已是絕境,何不放手一搏?于是,他找到了趙善政,懇請他務必想辦法捕捉到這條傳說中的泥鳅精,以緩解旱情,拯救百姓于水深火熱之中。
趙善政手下有一位姓石的巫師,此人身形瘦削,眼神卻異常銳利,仿佛能洞察世間一切奧秘。他精通巫術,頗具神通,能夠溝通天地間的神秘力量。經過一番推算,他得出了捕捉泥鳅的最佳時機。
于是,一個特别的日子來臨了。三月三這日,洱海邊熱鬧非凡。除了前來湊熱鬧的年輕男女外,還有來捕捉泥鳅趙善政夫婦以及一群巫師。在青兒的催動下,水靈珠發出耀眼的光芒,從洱海深處抽取出一股股清澈的水流。随着水流的湧動,湖面開始泛起層層漣漪,仿佛有什麼東西正在水下蘇醒。
突然,湖面猛地一震,一個巨大的身影從水中躍出,直沖雲霄。衆人驚呼連連,隻見一條身軀龐大、皮膚光滑如鏡的泥鳅在空中翻騰着,它的眼睛閃爍着幽深的光芒,仿佛蘊含着無盡的力量。這便是傳說中的水魔獸!
姓石的巫師見狀,立即指揮衆人展開捕捉行動。他們手持漁網、繩索等工具,小心翼翼地接近水魔獸。然而,水魔獸力大無窮,每一次掙紮都讓衆人感到力不從心。巫師深知,要想捕捉到水魔獸,必須智取而非力敵。
于是,他施展出巫術中的迷魂術,試圖迷惑水魔獸的心智。可是他卻失敗了。
巫師:“巫後娘娘,我有個不情之請,那水靈珠力量強大,您能否借給在下馴服這水魔獸!”
青兒:“這……,你有把握不傷到它和其他人嗎?”
巫師:“我願意以性命擔保,絕對不會傷害任何一個生靈。”
青兒将水靈珠交給巫師說:“一定要小心……”。
巫師利用水靈珠的力量,與水魔獸進行了溝通,試圖讓它安靜下來。經過一番艱苦的努力,水魔獸終于被巫師所馴服,它乖乖地鑽進了巫師為它準備的籠子裡。
捕捉成功後,巫師與水魔獸之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每天精心照料水魔獸,給它喂食各種美味佳肴,還時常與它交流心事。水魔獸似乎也能感受到巫師的善意和關愛,它開始主動幫助巫師解決一些難題。
在巫師和水魔獸四處奔走,每到一處便施展神力打通地下暗河,形成新的水源。随着旱情的逐漸緩解,百姓們的生活也慢慢恢複了正常。他們紛紛感激巫師的恩德,将他視為救苦救難的活菩薩。這個巫師也從巫教中獨立出來,成立了一個救苦救難的組織——“拜月教”。
旱情得到緩解後,大地重獲生機,巫後,作為南國的守護者,也知曉了這一切。她深知水靈珠的重要性,于是派人前去拜月教,要求教主歸還這件神器。
拜月教主雖然心中不甘,但面對巫後的命令,他不得不從。水靈珠被小心翼翼地送回了巫後的手中,教主望着它消失的方向,眼中閃過一絲複雜的情緒。他知道,水靈珠的力量遠不止于此,若能善加利用,或許能為自己帶來更大的力量。
就在此時,南國迎來了一對年輕的訪客——李三思和葛巧菱。他們聽聞南國毒龍膽解毒效果非常好,特地前來尋找,希望用它作為藥材救治重病中的好友皇甫英。兩人本來是去萬毒窟找環玉的,萬毒窟已經不複存在了,在更名為麻蛇洞的村子裡隻探聽到溫環玉這三個字是南國的忌諱。一路上尋訪,他們聽說了救苦救難的拜月教便前去拜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