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始是孩子小,帶着不方便,後來又走了老二,就更忙、更不方便了。
對于秦靜這個兒媳婦,蘇媽心裡是有些不滿的,但她也就是偶爾跟蘇曼抱怨幾句。
蘇誠家的兩個孩子都是姥姥姥爺一手帶大的,跟蘇爸蘇媽感情挺淡的。
剛開始蘇爸和蘇媽對大孫女、小孫子熱乎的很,但兩個孩子每次回來,還沒玩一會兒就鬧着要回家找姥姥姥爺,怎麼哄都不行。
跟老兩口說話都是你們家如何如何,我們家怎樣怎樣。在他們心裡,蘇爸蘇媽是外人,姥姥姥爺才是親人。
一次兩次,時間長了蘇爸蘇媽也就冷了心。尤其是蘇媽,她覺得,秦靜就是故意把孩子教成這樣的。
她當初是願意給他們夫妻倆帶孩子的,是秦靜說離娘家近,娘家媽已經辦了退休手續,不用她來回跑了。
現在把孩子教成這樣,話裡話外的意思是,誰帶出來的孩子跟誰親。
蘇媽氣得直抹眼淚,當初蘇誠那小子非得娶秦靜,鬧了一場。結了婚立馬搬出去住,搞得跟上門女婿似的,現在連孫子孫女都成了他們秦家的。
蘇爸更理智些,勸蘇媽:“既然孫子孫女跟咱們不親,咱們以後也沒必要熱臉貼人家的冷屁股。外孫和外孫女也不比孫子孫女差。”
蘇媽擦去眼淚,對啊,孫子孫女跟她不親,她還有外孫女和外孫子。以後她也向秦家姥姥姥爺學習,跟外孫、外孫女親。
對于秦靜這個二嫂,蘇曼沒有明顯的喜歡或不喜歡。來往不多,維持表面的和諧即可。
她們姐弟五人之間的感情還不錯,但相對而言,她跟小妹,小弟的關系更好一些。
秦靜對于去蘇曼這個小姑子家不是太熱衷,羨慕她嫁的好,又嫉妒她嫁的太好。
尤其是她父母經常跟她說,要跟蘇曼打好關系,這樣将來萬一有什麼事請她幫忙,也商量。
這話聽的多了,她心裡難免就有些膩歪,她們夫妻倆有穩定的工作收入也高,孩子聽話懂事,有房有車(自行車、摩托車)什麼都不缺,她不覺得有什麼事需要請蘇曼幫忙的。
再說了就算有什麼事也應該是蘇曼主動幫忙,而不是她這個當嫂子的低三下四去求她。
還有就是她每次看到蘇曼家氣派的四合院,明知道是蘇曼夫妻倆有能耐,花錢買的。可心裡還是免不了泛酸,忍不住要跟蘇誠抱怨幾句。
“爸媽就是偏心,小姑子買那麼大的四合院,他們不知道給貼了多少錢呢。
要說你爸媽還真是偏心閨女,當初你姐出嫁時的嫁妝和陪嫁就不少,到了曼曼這裡就更變本加厲。
現在怕是把棺材本都貼給曼曼了。我跟你說話呢,你好歹吱一聲啊。爸媽把棺材本貼給曼曼,将來老了,不還是要指望你和小四這兩個兒子嗎?
小四的工作忙一年回來不了一兩回,往後這重任我看八成是要落到你頭上。你怎麼看?”
蘇誠擡了擡眼皮:“我用眼看,那是我親爸親媽,贍養他們不是應該的嗎?這些年你孝順你爸媽,我攔着了嗎?怎麼,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秦靜一聽這話忍不住有些破防,聲音不由自主的大了起來:“當初可是你親口答應的,咱們結婚後要贍養我的父母。這些年我爸媽是怎麼對咱們的,你不是沒看到。
你的心就是一塊石頭,他們應該捂熱了。你難道就沒有半分感激嗎?而你的父母又做過什麼?”
蘇誠面對她聲淚俱下的控訴,非常冷漠:“我是答應了,可我沒有入贅你們家,孝順我父母那也是應當應分。
我爸媽真的什麼都沒有做嗎?我的工作、訂婚結婚時你家要的高昂彩禮、咱們住的這座院子,家裡的收音機、縫紉機、自行車這些大件,包括你戴的手表哪一樣不是我媽給買的?
你生老大和老二時,媽來給你侍候月子,是你嫌她做飯不好吃,把她攆回去了。
我媽覺得沒有侍候你月子,心裡愧疚,隔幾天就會送來雞蛋、母雞和魚。你說奶水不夠,她想辦法給你買豬蹄,每周都給買。
是你說,想讓你爸媽給帶孩子,我媽給兩個孩子做衣服、買衣服,曼曼隔三差五來給孩子送各種吃的,你可有半點感激?
你沒有,你覺得那是她們該做的。既然那是她們該做的,那你爸媽幫着帶孩子也是應該的,既然應該,我為什麼還要心存感激?
我就一句話,你父母養你小,你孝順他們理所應當。但同樣我父母也是一樣,他們養我小,我要養他們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