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的天下是謝況從前朝手上“接”過來的。
前朝末代皇帝不僅昏庸無能,而且沉迷于聲色犬馬,彼時南國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
當時出任雍州刺史的謝況,從襄陽出發,攜幼小的宗室藩王進京“清君側”,先讓小皇帝繼位,再接受“禅讓”,最終親自稱帝。
謝況自幼就有神童之稱,文武雙全,十幾歲領兵打仗,二十幾歲加官進爵,三十歲篡位稱帝,人生可謂一帆風順。
然而就是這樣的人,心中也曾有個解不開的結,那就是一直沒有一個親生的兒子來傳承香火。
直到一年前,他幾年前在襄陽新納的妾室司夫人生出了他的第一個兒子,謝容。
謝況大喜,将謝容的誕生視為幸運的象征。果不其然,數月後他順利稱帝,更加喜愛謝容。
這個月謝容就要滿周歲了,自然是要大辦宴席的,謝況左思右想,決定将這事交給謝宜瑤來安排。
“你要将此事放在心上,好好辦。這不僅是我們自家的家事,也是關乎社稷的要事。阿容年幼,又無長兄,還要多麻煩你這個長姊。”
謝況說完,覺得謝宜瑤肯定不會回絕,便又拿起筷子,自顧自地吃了起來。
但謝宜瑤不是這麼想的。
她對謝容可沒什麼好印象,他既是謝況重視的長子,又是貴嫔司硯所出,以後王均入侍東宮,還會與他相處甚歡,謝容快把謝宜瑤最讨厭的幾個人沾了個遍。
并且謝容的周歲宴對她來說,不是什麼美好的回憶。上輩子,她很珍惜這次機會,太想把周歲宴辦好,一展自己的才能,并借此得到父親的誇獎和認可。
謝況登基後不久就下诏全國官民都要節儉以休養生息,而謝宜瑤為謝容準備的周歲宴極盡奢華之能事,自然被謝況當作典型,在皇親國戚、文武百官面前一頓痛批,鬧得她很丢面子,實在委屈。
現在想來,謝況跟她強調要“好好辦”,恐怕就是想好了要拿她開刀,殺雞儆猴,謝宜瑤不願重蹈前世覆轍,于是回絕道:“這件事,恕女兒難從命。”
謝況聞言變了臉色:“你之前怎麼答應阿父的?”
謝宜瑤努力控制住情緒:“女兒隻是覺得這件事有更好的人選。”
“你叔父們身兼要職,都有公務要忙,你阿妹們年紀又小,這事除了你,還有誰能做?”
“司阿姨既然被封了貴嫔,也算是六宮之主了,又是容弟的生母,當然比女兒要合适。”
謝況又放下了手中的筷子,歎了口氣:“真拿你沒辦法,你是還在生阿父的氣,是不是?”
謝宜瑤不說話。
“她封貴嫔這件事,朕之前也和你解釋過了,後宮裡還是要有個管事的。司貴嫔既然育有皇子,性格又和順、寬容……”
那他是覺得阿母不夠和順、寬容了,她就是死了,他也要怨她善妒嗎?謝宜瑤心中這樣想到,嘴上卻說:“女兒不是這個意思。”
謝況質問:“那你是哪個意思?”
“我畢竟住在宮外,操辦宴席就要常常進宮,不如貴嫔來得方便。”
“這是小事,你這段時間住在宮裡就行,朕給你安排一處空的宮殿。”
“容弟畢竟是司貴嫔所生,他的喜好也是司貴嫔最了解,因此讓司貴嫔來辦更合适。”
“阿容也才一歲,能有什麼喜好,你盡管按常例操辦就是了。”
“容弟是阿父的第一個兒子,他的周歲宴非同小可,女兒無才,若是安排出了疏漏,牽連到容弟,羞愧難當。”
謝況頓時啞口無言。
謝宜瑤這句話看似隻是自謙和推辭,實際上卻暗含威脅之意:若是真的要交給我來辦,那我可是會搞砸的。
謝況聽懂了她的話中意,很是不悅,奈何謝宜瑤的态度雖然消極,卻也挑不出什麼差錯來。
茲事體大,她不願意辦還硬要逼她,确實反而會有隐患。謝況隻好妥協:“也罷,這事就交給貴嫔去辦吧。”
“父皇聖明。”謝宜瑤恭恭敬敬地回到。
說完正事,父女才又依次拿起了筷子。
謝宜瑤是個重口腹之欲的,搜羅了許多廚藝精湛的名廚,因此平日公主第中的膳食并不比宮中的差。
但今天謝宜瑤和謝況都被這段小插曲惹得心不在焉、食不知味。一頓飯後,謝況擺駕回宮,二人不歡而散。
送走了謝況之後,或許是因為眼不見心不煩,謝宜瑤心情好了不少。
拒絕父親,拒絕皇帝,拒絕做她不想做的事情,原來是這麼地讓人神清氣爽。
可是未來該怎麼辦呢?她還要踏上前世的老路嗎?
離重生回來也才過了半個時辰,謝宜瑤的心思還亂得很,害怕這一切隻是個幻夢,随時會破滅。
就在她有些茫然無措時,靈鵲前來通傳,說是臨海公主第那邊請她過去。
臨海公主是謝況的第三個女兒謝宜環,在稱帝之後,給袁盼生下的三姊妹分别以臨淮、臨汝、臨海為封邑,封為公主,以示對她們的重視。同時似乎也在提醒她們,即使如今飛黃騰達了,他們也仍然是一家人。
三姊妹之間素來感情極好,特别是在母親袁盼去世之後,彼此之間感情更深,無話不說。但各自與謝況之間,就很難說得上親密無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