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府這兩日極為熱鬧。
前日裡于京畿城内,傳的沸沸揚揚的離譜的傳聞,在殷氏向京畿城内的各大家族廣發邀帖後,算是徹底坐實了。
京畿,荀府。
“公子,這殷府的帖子……咱還去嗎?”一個身穿竹青素色對襟短衣的随侍看着自己手上的邀帖,愁眉苦臉地問道。
這問話的是荀氏大公子身邊的貼身随侍十三,這小侍看着約莫是剛剛十五六的年紀,臉上可能是因為常常在外走動的原因,皮膚被曬得有些黢黑,但也有可能天生如此。
雖是愁眉苦臉的表情,仍能從扭曲作怪的表情裡看出十三原先清秀不俗的五官。
他擡眼看向黑紅的雕漆桌案前,僅僅隻是跪坐讀書,就能引得旁人移不動眼神,如他山之玉般溫潤卻又奪目的自家公子。
十三下意識地想到了一個,有些冒犯巫靈且本來不應該套用在自家公子身上的詞:“谪仙真人……”
把十三看癡了的谪仙公子聞言,擡眼掃了一眼十三手中的邀帖,雖又接着看向手中捧着的書簡,但也算出了聲,沒讓自己的小厮接着為難。
“可是前兩日全城裡傳的沸沸揚揚的殷氏大公子過繼旁族一事?”公子人長得如玉如玦,但聲音卻如春風拂面。
明明是一句非常普通的問句,但從他口中說出來,卻是極盡的溫柔缱眷。
“可不是!”看公子終于搭理自己了,十三黝黑的臉上揚起一個大大的笑臉,露出的牙齒潔白如貝,和黑亮的膚色形成極為鮮明的對比。
十三語速極快,像倒豆子一樣,噼裡啪啦地和自家公子說着這兩天自己從外面打探出來的消息。
“公子,這兩天書院放了假,您就一直呆在書房裡面讀書都沒怎麼出去過,您是不知道外面已經吵翻天啦!”
“現在,殷氏準備把他們的嫡長公子給其他族人過繼出去這件事兒,不管是外面什麼都不懂的孩童,還是快要掉光牙的老媪,都能随着别人的談話附和上幾句呢!”
這個情況嘛,确實如十三所言的那樣,如今全京城的人,上到門閥豪強下到走卒販郎,該知道的,不該知道的,算是都知道了。
這樣的盛況可不多見,場面堪比自家公子在那年的元宵花燈會上,憑借着自己一人之力解了全城花燈之謎,從此名聲大噪的那次!
不過,不同身份背景出身的人,對這件事情的猜測看法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
相同的都是,不管是何人聽聞此事之後,都從猜測過繼的傳聞是否真實有效,逐漸過渡到了,殷氏一族在這樣的不合常理的舉動背後,究竟有着些什麼巨大的圖謀。
上層的門閥門多是猜測殷氏想要在軍隊裡面培植自己的力量和勢力。
能做出如此猜想的世家,大部分也是有過這般考量的,而且這樣的考慮合情合理,極為符合這些簪纓士族走一步想三步的做事風格。
也不怪這些盤踞在雍朝各地的,如龐然大物的世家豪門如此之想。
主要是因為作為狼王的雍帝已經年邁,而他的諸多皇子們卻逐漸長大,逐漸長成了新一代年富力強且充滿野心成為下一任狼王的年輕雄狼們。
雍帝當年雖然在開局上難了些,但在後期勢力卻發展得極快。
這當然離不開在雍帝崛起的後半段時期内各大地方豪族世家對雍帝的鼎力支持和傾囊相助。
兩個勢力的連接和合作,說複雜,确實很複雜。
其中各項利益得失的考量,各個人心欲望的把控,進退之間,分毫必争。
但從兩個勢力的合作方式上來說,說簡單,确實也很簡單。
從古至今,捆綁最為深且牢固的綁帶,一是親族,二是妻族。
所以很顯然,那些在後期給雍帝提供幫助,達成政治聯盟的家族,和雍帝最簡單的合作模式便是嫁女。
對于有嫡女,且能占雍帝身邊一個正式登記于冊的夫人名頭的家族來說,嫁嫡女到雍帝的府内,就是他們最為簡單且明确的選擇;
對于占不了明面上的正頭夫人,但也想在雍帝身上下注的家族來說,那則是能塞庶女進雍帝的後院的,就都塞了庶女進雍帝的後院去了;
而對于實在沒有女兒,卻也想捆綁在雍帝這條大船上的家族來說,沒女兒?那都是不值得一提的小事,自己這支沒有,家族旁支還能沒有嘛!也就是認個義女或是繼女的事兒。
到最後,等到雍帝真正登基為帝之時,少府在接管安排雍帝帶進宮裡的所有夫人家眷時,竟出現了東西十二宮不夠住的情況。
這裡面自然有雍帝為鞏固籠絡各方勢力而接收的各個勢力所送來的美人女眷,但另外一個雍帝甩不了鍋的原因,則是他太能生了。
沒錯,雍帝後宮人數如此之龐大的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雍帝太能生了。
前期則罷了,不管是混亂的環境,還是貧瘠的條件,都不能算是一個讓孩子可以順利健康長大的氛圍。
所以在青少年剛剛起勢時的雍帝,不僅子嗣稀薄,那唯唯留存下來的幾顆殘弱的幼苗,還随着雍帝頻繁出征挪動枯死了幾株。
但是這種情況在雍帝統一局勢的中後期出現了反轉。
那個時候的雍帝勢力極大,整個雍朝都逐漸趨于平穩,且随着雍帝後院的女眷人數增多,大部分家眷都不再随着雍帝東奔西走,而是留在雍帝當時的大本營裡。
在這種情況下,不管是有了身孕的女娘,還是剛剛出生需要撫育的孩童,都得到了非常良好的照料,健□□存下來的幾率極大。
等到後來,雍帝建制之時,他後院當中,不管是女眷的數量,還是孩童的數量,都達到了一個驚人的數字。
皇家的子嗣豐茂,在那個剛剛結束動亂年代裡,無論是對于想要過上安穩日子的平民黔首來說,還是對于期盼亂世結束,家族得以喘息的世家豪門來說,都算是值得人心振奮的一件吉事了。
但聖賢誠不欺我,世間萬物,有陰則有陽,有圓則有缺。
就是子嗣繁茂,這樣任誰看,都覺得是具有好兆頭的吉事,于不同時期和不同境況,這個吉事上面的“吉”都得打上一個疑影。
就比如,雍帝繁茂的子嗣和這些孩子背後站着的強大的母族。
在雍帝剛剛平定天下,建立朝綱,承繼皇位之時,繁茂的子嗣代表了雍帝綿長的福澤和康健的身體。
這對當時各地方勢力決定是否歸順支持雍帝是極為重要,不,是最為重要的一條考量因素。
世家豪族的投效與否,與雍帝當時不管是不是看起來建康長壽,有什麼直接關聯?
一地的大家族投效他人,不看這個被投效人是否敦厚寬良,也不看這個被投效人是否具有經天緯地之才,反而是要看這個被投效人能否健康長壽福澤綿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