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已經時隔五年,但是在看到彼此的面容時,他們都很确信:他就是自己所認識的那個人。
司馬懿起身走向劉協面前,準備屈膝下跪行君臣之禮:“拜見陛...”
然而在他還沒有說完的時候,劉協溫柔的用雙手扶住了司馬懿的雙肘,司馬懿擡眼看着劉協那飽含溫情的雙眼,不禁也心潮澎湃,為之動容。
“我們很久沒見了,還以為這輩子再也無緣相見了...”
想到自身的處境,劉協不禁又有些黯然神傷,司馬懿見狀趕忙說道:“陛下無需驚慌,如今雖然情勢甚危,但還沒有到窮途末路的地步。”
司馬防聽後急問:“仲達,你有什麼計策?”
“為今之計,陛下須速速渡過黃河。”
司馬懿對着大家說到:“我剛才已經察看過,我們的人傷亡很大,這雖然是件十分傷士氣的事情,不過對于我們此刻的處境來說卻是天賜良機,由于人數很少導緻渡河的困難大大降低,現在最關鍵的是找幾艘渡船在短時間内渡船。”
伏完點點頭:“為了盡速追上陛下,李傕和郭汜的兵馬皆為鐵騎,且人數衆多,一旦我們渡過黃河之後,他們想要跨河追擊會非常的困難,這樣到達河東郡,也就出了他們的勢力範圍了,到時候我們便得到了喘息之機。”
“沒錯。”
司馬懿繼續說:“我們渡河時要把沿岸能找到的船隻盡量找齊,不要給他們留下一艘,就算我們用不完也必須鑿沉,這樣就可以以黃河之水拖出他們的追擊。”
董承聽後表示贊同:“陛下,這位少年所獻乃上策,請陛下無須猶豫,盡速渡河吧。”
劉協笑道:“仲達的能力我比你們任何一個人都清楚,當然不會猶豫了。”
說罷劉協當即讓董承傳下命令,一切按照司馬懿的建議行事,大家總算是有些放心了。
命令下達不久,從角落裡不知什麼時候飛起了一隻灰色的信鴿,朝着徐州方向而去。
一切正如衆人所期望的那般順利,船隻的征用工作已經完成的差不多,對于那些用不着的船楊奉遣人一律鑿沉,隻留十餘艘和船夫聽候調用。
另外一方面司馬懿還提醒劉協,讓人聯系已經提前撤退到黃河北岸的白波軍大部及匈奴軍士,讓他們為王師上岸做好準備。
最重要的是,在陛下上岸之後做好李傕和郭汜追兵的迎擊準備。
“不是已經把船隻都處理掉了嗎?為什麼還要做好迎擊的準備呢?”
劉協和司馬懿圍坐在篝火旁,不明白司馬懿為什麼要多此一舉。
司馬懿撿起地上的一根枯枝,望着将幹柴燒得噼啪作響的那團火焰說道:“我想過之前是因為賈诩在李傕身邊,我并不感到奇怪,但是現在賈诩已經不在了,李傕和郭汜前後的行動十分反複,好像是有人在中間作梗,這個人一定不是站在我們這邊的。”
“這個人會是誰呢?”劉協想了又想,發現現在周邊的各方諸侯都心胸難測,誰也不能保證一定是忠于自己、忠于大漢的,因此誰都有可能。
“他不希望你回到洛陽,使局面愈加混亂,好讓他渾水摸魚,從中牟利,從表面上來看好在李傕和郭汜的目的在于劫持你,并不打算取你的性命。”司馬懿将手中的枯枝應聲掰斷,然後丢到篝火之中:“如果我是那個躲在暗處的人,我肯定希望你死在李傕和郭汜的手上。”
“有道理。”
伏完将手中盛滿水的竹筒遞給司馬懿:“隻有陛下這面象征大漢權威的王旗被折斷了,局面才會變得更加不可收拾。”
“是的。”
司馬懿接過竹筒繼續思索着:“您一旦消失,失去重心的各諸侯必定會蠢蠢欲動,到時候混戰不止,雖然李傕和郭汜目前來講還沒有膽子敢弑君,但陛下還需多加小心。”
劉協聽着頻頻點頭,就在這時,司馬懿覺察到有些不對勁,總感覺哪裡有雙眼睛在盯着他們,他立刻警覺的四處察看,然而所有人都看過去後他并沒有察覺到什麼可疑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