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5年,為了争奪獻帝這種“正統的王牌”,從而得到政治上的主動權,李傕和郭汜蠢蠢欲動,在長安城大打出手。
不僅如此,連混亂不堪的司州也深受戰火的波及,兩股亂軍為了整備軍事實力在各地進行掠奪殺戮,百姓無不怨聲載道、苦不堪言。
然而也就是因為這種混亂的局面産生,給了劉協一絲微弱的希望。
少數忠于漢室或是不甘心繼續受李傕郭汜控制的官員開始密謀護送劉協離開虎穴,其中以伏完、董承及楊奉等文臣武将為主籌劃着劉協東歸洛陽的事宜。
在李、郭二人相互攻殺之際,張濟特地趕來緩解二人矛盾,氣氛稍緩之際,董承趕緊向劉協上奏,建議馬上向李傕懇求看在陛下日夜思念故都的情分上允許其及百官、女眷返回洛陽,劉協當即應允,隻是在請求的人選上猶豫不定。
“李傕、郭汜二人皆是豺狼虎豹,隻恐一般人難以說服,且有殺身之禍...”
此時帳内傳來輕盈的腳步聲,随即一素服妙齡女子伸手撩起帷幔自内堂走了出來,身旁還跟着一個五六歲的女童。
她看着滿臉疑慮的劉協,眼珠略轉後對着劉協口吻頗為嚴厲的說道:“身為一國之君行事卻如此優柔寡斷,此乃陛下東歸之唯一途徑,如若錯過大禍必将不久遠矣。”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剛剛被封為皇後的執金吾伏完長女:伏壽。
“皇後娘娘,陛下所慮不無道理,如果此時派遣之人不能完成任務,很可能會驚動李郭二賊,到時候我們東歸就會更加無望了。”
董承見伏壽完全不給劉協面子,便出言解釋。
劉協深深明白伏壽的脾氣秉性是耿直的,往往出言不遜,但她對自己無異是重視的。自從洛陽西遷以來,董卓挑選她為貴人開始,她一直跟随在自己的身邊侍候,也隻有她對自己直言不諱,說着别人不敢說的話,數落李郭二賊大逆不道及諸侯利欲熏心的罪狀,有事官員在場聽後這種露骨的話不禁冷汗直流,勸其慎言,伏壽卻完全不為所動,依舊我行我素。
有幾次那些話傳到了李傕的耳朵裡,都大為惱火,幸好官員以伏壽年幼無知為由求情方才躲過一劫,然而今天這番話卻也讓劉協清醒了些,的确現在已經不是該猶豫的時候了,他冷靜思量之後很快有了一個最合适的人選,在想到之後他看向了伏壽,伏壽看出了他的心思,坐在了他的身旁拉着他的手軟化了自己的語氣:“如若我父親是最佳人選,那麼我會毫不猶豫的支持陛下的決定。”
董承撫須沉吟道:“的确,眼下來說隻有伏完大人的身份地位以及處事能力最為合适了。”
為了漢室、為了百姓、同時也是為了保全自己的姓名,劉協下定決心,雙手撐起案面站起身,短暫沉默之後,終于開口:“宣伏完大人觐見。”
伏完并沒有讓劉協失望,他同意前去說服,但是提出要有臨陣決策的權利,劉協答應了。
他首先去并沒有提出任何關于還都洛陽的話語,而是借由陛下賞賜為由賜封了李傕的侯爵之位,趁機和李傕拉近了關系,第一次可以說是完全沒有任何實質性的進展,董承和楊奉雖然嘴上沒有說,急于求成的他們心裡已經有了不滿。
就這樣伏完第二次、第三次前去拜會李傕,兩人的關系幾乎到了稱兄道弟的程度,然而伏完依舊沒有開口提關于還都的一個字,無功而返想劉協禀報了之後,官員們開始着急,尤其是武将最為沉不住氣,楊奉幾次想要質問他,都被沉穩老練的董承阻止。
由此十餘次後,伏完終于開口向李傕提出了還都的話題,起初李傕并不同意,但是伏完曉以大義:“将軍乃經世之才,陛下對你深倚之,之所以想要急切還都,就是為了早日重掌朝綱,到那時封王拜将必定以将軍為先。且現今楊奉背叛,将軍實力大減,此時若護送陛下進京,必定能夠收攏人心,樹立威望,郭汜、張濟等輩也就無從懼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