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走了,見辛母挎着的籃子滿滿的,辛承望走過來伸手去接被拒絕。
“望兒,你去書房吧,這個不用你插手。”站那看着兒子往書房那走,才進入廚房。
對這事辛母一直很強硬,就是辛父進廚房也是特殊階段,比如之前熬夜幫襯,但那是為兒子。
其他時候,可不會讓父子倆進。
鍋裡淘上米,上面蒸菜,竈裡點燃幹草、放上木柴,不一會煙囪飄出拐彎的炊煙,家家戶戶如此,于是整條巷子都充滿着飯香味。
此時辛承望已推門走近書房,一整間屋就兩件東西。
除了窗邊放有筆墨紙硯的書桌,最值錢的就是靠牆那放着20來本書的書架。
足足五層,可隻有三層零零落落的放着書本。
一層至少一半空着,滑稽但是現實,就這些書本還是幾代攢下來的。
人走書還在,小輩繼續用,比如家裡的四書五經,每句話的涵義和延伸好幾種,補充再補充。
沒有斷句、沒有标點符号,一句話很多種意思,寫文章跑題直接白瞎功夫。
還不如弄懂所有涵義,選錯了也是概率問題,也不至于交白卷。
凡讀書人都這麼想,于是有幾代人筆記的書本堪比傳家寶。
書架上啟蒙書和四書五經是必有的,拓寬知識的有幾本春秋,史書,上幾代有名的文章手抄本。
除了這些還有先祖科舉時主考官的詩詞大作,人早已作古,啥用沒有,唯一的作用是寫文章無聊翻開看看解悶。
别看如此,自家是整條巷子藏書最多的。
不說其他巷子,原因是不了解人家裡藏書多少。
就在辛承望站在書架前,翻開史書看卻走神時,不知隔壁李家正上演好戲。
最了解兒子的李母第一時刻看見人,就知道有事瞞着她。
還嘴上說着來拿東西,呵,鬼才信。
沒用幾招就把話全套出來了,此時說幹淨的李卓一個勁的哀求老娘别說漏了嘴。
李母一口答應,“放心,你娘我是那種嘴不把門的嗎,我絕對不會給辛家妹子說承望今個看顧家五娘子看直了眼的。”
說到這話一轉,“說起來承望也是可憐,沒了媳婦好幾年了,身邊沒個知冷知熱的,娃也沒個娘。”
到這突然一個高聲,“哎,這顧家五娘子可以嫁承望那孩子啊,生不出娃也沒關系,現成的兒子。”
李卓此刻看着娘拍着巴掌說這是門好親事,人都傻了。
眼見老娘越說越興奮,他趕緊阻攔,“不是,娘,怎麼扯到這上去了,再說辛弟就一個娃未免太少了。”
李母一怔,是啊,承望那孩子要挑鄉下女娃那可得挨着挑,找個能幹的,再生上幾個熱熱鬧鬧的才好呢。
哎,高漲的心情突然破滅了。
年齡越大她越喜歡給人拉線,看着小夫妻成婚過上安穩日子,那個成就感啊。
“兒子,我這趕集走的腿疼,我去躺會。”
“娘,可這都晌午了,咱吃啥啊。”
“哦,對,這樣,你出去吃吧,想吃啥吃啥,南邊那幾條巷子口不是馄饨、面條什麼都有,吃完給我稍兩碗來。”
眼睜睜看着進屋,李卓敲了下自己,得,還是趕緊去買吧。
開了多少年了,一到飯點都是人,去晚了還得排老長隊,再沒坐的地方。
聽到兒子出門的動靜,李母越想心越癢癢。
睡啥睡,根本睡不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