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德妃馬上為長孫無忌寫出了回信,她要長孫無忌在朝堂聯合并州王氏和蘭陵蕭氏以及隴西世族的老臣們一起彈劾武皇後擅殺後妃之罪,事情的真相不重要,重要的就是要聯合起來,兩個字,逼宮!就像自己之前逼宮武皇後一樣,德妃相信長孫無忌有這樣的能力。
有了武皇後殺害王皇後和蕭淑妃的借口,有了長孫無忌聯合朝臣的逼宮,德妃相信可以給武皇後一個重大的打擊,甚至廢黜武皇後也不是沒有機會,這樣自己就能赢回武皇後殺了王蕭二人導緻自己在後宮丢了的顔面,為此德妃不止給長孫無忌一人寫了書信,還有韓瑗,來濟等關隴一派的老臣,還有并州王氏,蘭陵蕭氏,都收到了德妃的書信。
第二天的大朝議,還沒有到時間朝臣們就已經三五成群的吵作一團,因為後宮殺廢後不是一件小事,這不僅事關家族的臉面,更是世家的體面,世家不隻要為王皇後鳴不平,還有就是朝堂上這些世家誰家還沒有世家女在後宮做皇帝的妃嫔?武皇後既然都敢殺王皇後,那自家在後宮的世家女還能安全嗎?所以這就是武母楊氏曾經告訴過武皇後的話,殺了王皇後她就會成為世家的敵人,更别說這背後還有長孫德妃的合縱連橫。
在内侍監喊出“有事上奏,無事退朝”之後禦史大夫王義方更是第一個站了出來,王義方姓王,出身并州王氏,雖然不是出自王皇後一脈,但大家同為并州王氏就是一家人,現在王皇後被武皇後所殺,王義方就是義憤填膺的第一人。
王義方站出來之後并沒有首先就彈劾武皇後殺害王皇後一事,而是說起了李義府的事,王義方還是老話重提:“李義府擅殺朝廷大理寺丞,望皇上治罪!”
然後就有數名朝臣附和。
李義府殺大理寺丞畢正義,武皇後殺廢後王皇後和蕭淑妃,兩件事大家都會提,李義府分量不夠王義方就先拿他開局,循序漸進。
李治看着站在下面的王義方,難怪之前王義方對治罪李義府之事很積極,李治還以為這是他作為禦史的職責所在,現在想來王義方出身并州王氏,難道還不知道韓瑗請赦褚遂良一事?所以王義方必定是出自王皇後的授意才會盯着李義府不放。
自從李治知道李義府被彈劾納妾淳于氏之後已經把這件事當成是老臣們的陰謀,哪還會簡單的看待這個問題,而王義方此問算是正撞在李治的槍口上,老臣們要治罪李義府,那李治就鐵了心的要保李義府,于是問道:“李義府是否有罪還待商榷,給事中。”
給事中劉仁軌見李治叫自己也是站了出來,李治問道:“給事中,朕把畢正義自殺的事交給你調查,現在你告訴朕,畢正義之死李義府到底是不是元兇?”
給事中劉仁軌此刻心中想要罵娘,畢正義一死這就是死無對證,除此之外自己還有什麼證據?李義府的片面言辭?自己能調查出結果才怪了,于是劉仁軌隻能無奈道:“皇上,臣沒有證據表明畢正義之死是李義府所為。”
有了劉仁軌的話,李治漠然的看向王義方道:“王義方,你身為禦史大夫,本該明察秋毫,但你卻不分青紅皂白,毀辱大臣,言辭不遜,你何德何能做這個禦史大夫?聽诏,即刻把王義方貶為萊州司戶。(都城檢察院院長貶為萊州戶籍辦主任)”
李治此舉可謂是語驚四座,王義方想拿李義府開刀,李治卻拿他開了刀,甚至都不給王義方開口的機會他就直接被治罪。
王義方還在目瞪口呆的看着李治,他不知道自己怎麼就能從禦史大夫一下子成了萊州的司戶,剛剛一些還支持王義方的朝臣這時候也不知道該說什麼,他們也沒有辦法畢正義就是李義府所殺,李治直接把一個禦史大夫貶為萊州司戶也是莫名其妙。
可是話說到這裡如果沒有人能證明畢正義就是李義府所殺哪還有什麼說的?說什麼都是白說,誰都沒有證據,這就是死無對證。
朝臣們一時間都有一些語塞,稍待片刻後還是韓瑗站了出來,他資曆夠老,性子夠直,膽子夠大,現在隻有他敢站出來說武皇後殺廢後之事。
韓瑗興師問罪道:“皇上,臣等聽聞昨日武皇後無故殺害了王皇後和蕭淑妃二人,可有此事?”
李治道:“是廢後,不是王皇後,韓愛卿難道不知現在我大唐皇後是武皇後嗎?”
韓瑗道:“不知王...廢後何罪之有?武皇後為何還心狠手辣,非要置她于死地?”
李治沉默不語,内侍監趕緊拿出了一份诏赦道:“廢後和廢妃自缢是皇上的旨意,武皇後隻是奉旨行事,并不是擅殺二人,罪因是皇上雖然皇恩浩蕩寬赦了廢後二人,可是她們不知悔改,雖身在回心院亦不知悔過認錯,反而整日咒罵武皇後無休止,因此皇上數罪并罰就治罪于廢後二人。”
這時候大家才明白武皇後處死廢後二人的原由,可是僅憑咒罵之事就處死二人是不是有些太過嚴苛?
于是韓瑗道:“皇上,臣有話要說,皇後娘娘本該母儀天下,溫良賢淑,但武氏其人心狠手辣,不擇手段,臣以為武氏不配為我大唐皇後娘娘,德不配位,臣懇請陛下降旨罷黜武皇後之位,由德妃娘娘繼皇後娘娘之位。”
韓瑗還是說出了自己的想法,隻要李義府不被治罪,武皇後還是皇後,那褚遂良就永無出頭之日,現在武皇後又殺了王皇後和蕭淑妃二人,韓瑗正好拿出老臣的能力提出廢後之事。
韓瑗提出廢後之事,朝臣們也不感覺意外,好像大唐最近幾年廢後已經成了老生常談的話題,隔三差五的就會被搬上朝堂。
于是在韓瑗提出廢黜武皇後之後,來濟也是站了出來表示對韓瑗的支持,再然後就是隴西世族一派的衆多朝臣,還有并州王氏,蘭陵蕭氏,五姓七望出身的很多朝臣都站出來表示對韓瑗的支持,這就是德妃所謂的逼宮,武母楊氏所謂的武皇後會成為世家的敵人。
可是即使這麼多人站出來大家的目光依舊集中在一個地方,一個人的身上,李治看着那裡,韓瑗看着那裡,來濟看着那裡,朝臣們看着那裡,那裡站着一個人,是長孫無忌,逼宮到了眼前這一步就隻差一步,那就是長孫無忌的态度,如果現在長孫無忌能站出來支持韓瑗那就是對李治逼宮的最後一擊。
李治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死死的看着自己的舅舅,韓瑗等人則是期盼的看着長孫無忌。
等待了良久韓瑗的期待終究成了失望,還是那句話,到了長孫無忌這樣的地位,不表态就是一種态度,在群臣想要罷黜武皇後的時候,大家期待的長孫無忌出乎意料的選擇了沉默。
此時長孫無忌的沉默震耳欲聾,大家都不明白為什麼韓瑗作為隴西世族的一份子,中樞七相的一員,長孫無忌監國多年堅定的支持者,這時候韓瑗提出的廢黜武皇後,立長孫德妃為皇後之事長孫無忌會以沉默應對。
韓瑗眼中看着長孫無忌的失望開始無限蔓延。
大家眼中的長孫無忌開始變得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