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网

繁體版 簡體版
恋上你看书网 > 武則天新史:仕女長歌:唐朝的女人 > 第207章 新皇後上任三把火 封爵換太子緩提攜

第207章 新皇後上任三把火 封爵換太子緩提攜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在武皇後執掌後宮鳳印之後,整個大唐後宮就意味着迎來了新的主人,俗話說:新人新氣象,新官上任三把火,武皇後也不例外,她也有自己的三把火。

第一件事就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新皇後對自己家族的提攜,這也是武家兄弟和賀蘭家衆人的心思,都想借着機會攀附上新上位的皇後娘娘,分得一官半職指日可待,就算是承繼一些爵位也不是不可能。

有襲爵想法的自然是武家兄弟,想要分一官半職就是賀蘭家,畢竟皇後娘娘姓武,而不是賀蘭。

按照規制,皇後娘娘的父親被冊封為國公是理所當然,比如王皇後的父親王仁佑就被冊封為魏國公,母親柳氏被封為魏國夫人,位屬诰命。

武皇後上位自然不會例外,所以很多人都盯着李治會把武皇後的已故父親武士彟封為什麼爵位。

實際上武士彟當年活着的時候本來也是位列大唐國公之位:在武士彟做荊州都督的時候被太宗皇帝封為應國公,隻可惜是三等公爵,所以他作為國公的好處應驗不到武家兄弟的身上。

唐制,國公爵位分為三等。

一等國公,就是與國同休,世襲罔替,家族世代為公;二等國公,就是降等襲爵,襲爵一次,爵位降一等;三等國公,就是不世,個人終身爵位,不能傳襲于子孫。

大唐名相房玄齡死後,他的梁國公的爵位被嫡長子房遺直繼承,然後被高陽公主和次子房遺愛意圖謀奪,房氏内讧一度搞出了醜聞。

而武士彟的應國公就沒有這樣的煩惱,因為武士彟的應國公是三等國公,三等國公不世,他活着的時候他是大唐國公,他死了國公之位子孫不襲,所以在他去世後武家兄弟什麼都沒有得到,這也是他們嫉恨繼母楊氏的原因,武士彟一死就斷了武家的仕途。

現在武皇後上位,武士彟作為皇後之父,自己早年又是大唐的功臣,雖然他的應國公之位不世,但放在眼下就是很好的标準,朝廷總不至于還給他一個不世的爵位吧?隻怕這隻能做起點,所以很多雙眼睛都在看着武士彟的封賞。

皇後之父武士彟追贈司徒,封爵周國公,二等國公位,配享太廟。

這是李治給自己已故嶽父的禮遇。

這個結果在朝臣的意料之中,但這個結果對大家來說也是無關緊要,因為武士彟已經死了,誰能跟一個死人較勁兒?沒必要,所以李治給的再多,隻要不逾禮就算是長孫無忌也不管,不逾禮的意思就是武士彟還在國公之内,而不是被追封郡王或者親王,皇後娘娘的父親被追封親王也是有先例的,比如長孫皇後的父親,也就是長孫無忌的父親長孫晟就被太宗皇帝追封為了齊王,位列親王。

不管李治以後會不會繼續追贈武士彟,至少現在沒有逾禮,大臣們無可指摘。

真正緊張的是武家兄弟,自己的父親被封爵周國公,可降等世襲,所以自己作為周國公的兒子,周國公就會被自己世襲,想到這裡哥哥武元慶開始暗自歡慶,弟弟武元爽這時候有點不爽,因為爵位都是嫡長子繼承,那就是武元慶的“好事”,武元爽隻能酸溜溜的恭喜自己的哥哥,武家兄弟的兩位堂兄武惟良、武懷運也是羨慕的看着武元慶,武元慶也已經翹首以盼等待着自己襲爵的聖旨。

武家大伯武士棱欣慰的摸着自己的胡須,按照現在的消息武元慶承襲武士彟的周國公之位似乎闆上釘釘,想到這裡武士棱道:“哦,對了,元慶,等封爵的聖旨下來的時候,你記得去武府詢問一下我們什麼時候搬過去,畢竟那裡是你父親的國公府,我們不住在那裡成何體統?”

武士棱說的是楊氏現在住着的崇德坊的大宅院,武士棱早就把這處宅院當成武家的财産,尤其是朝内的許多大臣也都住在崇德坊,武家作為周國公之後,自然也應該住過去。

武元慶把大伯的話記在心裡,他也對那處宅院思念的很。

李治除卻追封了已故的武士彟,還按照慣例封賞了武皇後的母親楊氏為代國夫人,武皇後的姐姐武順為韓國夫人,可謂是各有封賞。

武皇後的第二件事就是換立太子,把自己的兒子李弘推上太子儲君之位。

皇後想要廢立太子這件事也沒有出乎朝臣的意料,實際上如果不是發生王皇後用巫蠱之術謀害李弘的事,大唐的太子早就異位,甚至還要早于武皇後上位,隻是在王皇後意圖謀害李弘之後緊接着就是王皇後巫蠱之術事發,随之而來皇後的廢立之事成為了李治的當務之急,這樣換太子的事反而被耽擱了下來,造成了今天武皇後先于太子上位的情況。

在太子李忠在王皇後的照看下“失心瘋”之後,李弘和李素節都有了接替太子的資格,這時走投無路的王皇後和“初心不變”的蕭淑妃聯合起來要為李素節搶到太子之位,結果還是以失敗收場,李弘反而成了最有機會接替太子的人,為此王皇後甘願破釜沉舟,故技重施想要在李弘成為太子之前謀害他,結果事情敗露,李弘大難不死,蕭淑妃锒铛入獄,然後蕭淑妃為求自保招供了王皇後才是幕後兇手,這直接導緻李治有了廢後的想法,引發了李治和長孫無忌的皇相之争,冊封李弘為太子的事也就被暫時擱置下來。

王皇後可謂求仁得仁,果然破釜沉舟,隻可惜事不如人意,她謀害李弘的目的沒有達到,反而先讓武如意榮登皇後之位。

不過對于李弘來說結局未變,武皇後和李弘本就是母子,太子人選還是李弘,這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事。

現在武皇後上位,太子問題也就成了她的當務之急,尤其現在的太子李忠還在罹患失心瘋之中,不換都不行。

這時候是善于揣摩“上意”的許敬宗站了出來,許敬宗上表啟奏換太子之事,表曰:今之太子,非皇上嫡子,緣由永徽之始,國本未生,不得已從權安排,現皇後娘娘新立,有皇子弘是為正統,按照古之慣例,有嫡立嫡,無嫡立長,那麼皇儲問題就不可忽視,臣即為禮部尚書,便不可失職,所以鬥膽向皇上陳情此事。

李治聞言了然道:“立嫡之義,在禮如何?”(在禮法上說得過去吧?)

許敬宗明白李治這是想要換太子換的體面,畢竟為了皇上的顔面能不把李忠失心瘋的事說出去最好,不然皇上的長子是一個瘋子說出去皇上難堪,換太子這件事還要昭告天下,稍有不慎就會被人非議。

還有就是李治生而為人的善意和自認為對李忠的虧欠。李忠在李治心裡從來都不是一個受寵的兒子,因為李忠的母親劉氏本來也身份不高,在宮廷中可沒有人人生而平等的說法,你的出身就代表了你的地位,這就是深宮不留無名之人,上下高低皆已天定,李忠雖然是李治的長子,卻依然沒有地位,如果不是王皇後無子,把李忠收為了養子,李忠的命運隻怕會和兩個庶出弟弟李孝、李上金一樣不起眼,可惜這就是命,出身決定命運,有時候是人無法改變的。

李忠隻是一個孩子,他被王皇後收養的時候隻有八歲,一直被養在劉氏的身邊,他哪裡知道自己有一天會成為皇後娘娘的棋子,成了大唐的太子?并且他成為棋子的事他的生物學父親李治也是默認的,目的就是緩兵之計,王皇後緩兵之計是希望有朝一日能有自己的孩子,李治的緩兵之計是因為當時高陽公主代表的宗室正在争權奪利,如果李治不設立太子,那高陽公主就會推舉出太子人選,就是蕭淑妃之子李素節,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李治開始疏遠蕭淑妃,這樣李忠就成了李治緩兵之計的犧牲品,從一開始李忠就注定不會有好的結局,這就是政治,有時候不講人情。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