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地,扶蘇用佩戴銀镯的左手,抓住中央尖柱以借力向前漂移。
突然,一顆發藍光的球體,從尖頭閃現出來,然後就兀然在空氣中緩緩自旋!
其實,當時扶蘇用佩戴白虎盾的左手激發出了亮藍色的球體,心裡就很納悶。
“整支長艦是沒有動力的,”大秦太子分析道,“但是尖柱能夠在空氣中投射出發光藍球,說明像那即時通訊的秦鏡和勾玉一樣,這中央立柱自帶一個小型的能量源。”
不管如何,當這藍色光球第一被扶蘇一手激發出來,一行人便停在原地,仔細觀察。
見這顆藍色光球的表面,布滿了海洋、島嶼和山巒起伏的大陸;後者上方,還漂浮着成片的雲朵。
當時的中原人對于“海岸線”沒有概念,但對于神州大地的山川形勢,卻是了然在胸。
在場的秦王、太子和一衆工匠齊刷刷地看出來:藍色光球表面最大的一塊大陸,其最東面的區域,正是華夏九州的地貌。
黃河、長江,昆侖、太行,全都“具體而微”地盡收眼底。
許多年後,三世皇帝回憶起自己十幾歲時第一次進入長艦背部時的所見,并且意識到中央尖柱所投射出來的那顆藍光圓球,必定代表了希臘人所推測的、被我們踩在腳下的“地球”。
而且,那顆地球并非靜止:長時間地仔細地觀察就能看到,白雲在飄蕩,大洋在流動,山脈的影子在轉移。
不僅山脈有影子,藍色圓球有一半的表面積,都被一層淡淡的陰影所覆蓋,但依然能看清表面特征。
考慮到衆人進入長艦内部執行任務的時刻是在當天的上午,那麼當時沒有被陰影覆蓋的神州大地,很有可能對應了白天的時刻;反之,覆蓋了半個圓球的陰影,其實就代表了此時正處在黑夜的地球表面。
地球的實時投影,并不是扁圓艙室的中央立柱所能呈現的一切。
太子用戴銀镯的左手按住柱尖,用意念嘗試多次,然後就發現自己能将整個圖景拉遠:
藍色光球變小了,顯示出它附近更多的小球——
有皓白色的,有暗金色的,有火紅色的,有純藍色的,還有本身就是五彩斑斓的。
繼續拉遠,當上面這些小球基本看不見時,便顯現出了一團耀眼的大火球。
将圖景繼續拉出,當上述火球縮小成一顆亮點的時候,便能顯示出越來越多的其他亮點。
最終,恒河沙數般的亮點組成了一片發光的漩渦,其中還夾雜着霧蒙蒙的塵埃。
這,就是躺在艙室頂壁的始皇帝永恒注視的風景。
……
離開扁圓艙室,沿着管狀通道下行,進入螞蚱形長艦胸部的中下部位;
在這裡,可見成排的長方箱子,水晶為蓋,大可納牛,而内壁上厚厚一層血污。
“這些是‘鬥蟲’的再生艙,每台裝下一頭,”父親對兒子這樣說。
扶蘇并不知何為鬥蟲,但它們肯定不是大小飛船的駕駛者。
無論長艦頭部的船橋還是戰乘、兵乘沾滿粘液的座艙,都容不下較大尺寸的生物,不管這些遠古異獸是何等畸形……
……
雖然各個艙室有着獨立的能源儲備,這些星艦都是用“無竭輪”推進的。
對于車輿大小的戰乘,動力源是尾部的一隻“單圓錐”,錐底連接噴嘴。
對于屋舍大小的兵乘,驅動器是一隻小型的“雙圓錐”——即一對底面相連的對稱圓錐——位于大甲蟲的頭部。
對于體型龐大的長艦來說,能量源有二,分别是蚱蜢中部的若幹中型雙圓錐,以及船尾的四台大型圓錐。
後者的底徑達四十步,後接可以罩住任何鹹陽任何殿宇的喇叭形碩大噴嘴。
操作員将玉枝插入錐頂的手指狀空槽、依照開鎖的方式用力右旋,前三類無竭輪都可啟動,旋轉不竭;
而開動那數十槽孔的殿頂似的大型圓錐,則是艱如移山。
船已起錨,卻難轉舵。
一如扶蘇擴散圓球母船的瞳孔門所感受到的,凡人手握玉枝插入中小型無竭輪的錐頂凹槽,滿頭大汗地用盡全力,可将後者推動起來,達到與所用力道相對應的一定轉速;
可若要控制旋轉的快慢,則感力不從心。
胡蜂形戰乘的單錐無竭輪旋轉時,空氣或火焰會噴出尾部,産生升力和推力,但控制系統、武器系統都無反應。
至于推進方式不同的甲殼蟲形狀兵乘,其小型雙錐無竭輪會在高速轉動中發紅發熱,但大甲蟲四足底面的噴口卻無動于衷。
所有這些永動機都缺少一個關鍵組件:“天珠”,本應插入錐頂凹槽,在飛輪和船體之間傳遞能量和信号。
而母船裡所有的長艦,長艦中所有的載具,正是因為其無竭輪上全都少了“天珠”這個關鍵部件,
所以現在沒有主動力,隻能靜靜地趴窩在三裡直徑的大圓球形母船裡,而不是翺翔在浩瀚的星河之間。
戰乘的尾部噴嘴連接在單錐無竭輪上,可以直接将産生的能量從喇叭形噴嘴噴出來,而控制系統、武器系統則因缺少天珠而無反應。
至于甲殼蟲形狀的兵乘,其頭部的雙錐無竭輪旋轉時,就完全無法将能量傳遞給甲殼蟲四足底面上的噴口了。
帶着兒子進到大圓球母船内部的始皇帝,依舊激動萬分。
“即便,”嬴政語氣豪邁道,“各類型無竭輪無法驅動天外載具,但大秦隻需要利用無竭輪轉動時産生的動能和熱能,就能夠日行萬裡,超越時代!”
“然後,”秦始皇帝呼吸顯然急促起來,“再配上豫大之業的強勁兵器,咱們嬴家就能傳祚萬世、一直赢下去了!
在随後的歲月裡,這些人間所無的龐然之物,被廉價勞力從大圓球母船吊出,陳列于阿房宮地下的九層地宮之中:
“豫大之業”之外的另一項秘密工程, “豐亨之業”,就在此進行。
由大工師司馬鈞總領的十二支工藝團隊,囊括了神州各地的頂級匠師,各自負責一個機型。
十二團隊輪流用能夠操控金屬的玉枝,伸入星際合金鑄成的錐頂空槽,然後憑意念、直覺和靈感,探究、雕琢出可由人控的機械接口,以代替天珠的控制功能。
靈枝不在手時,設計師們就打磨系統下遊的曲軸齒輪、拉杆閘柄。
而艦橋和座艙裡的勾玉、秦鏡則立即投入使用,從時空上縮短了帝國的軍政指揮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