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卓和他說了剿匪的情況和宮裡的賞賜。
謝和山聽說承德皇帝的隻誇獎了孫子的剿匪功績,并未說别的後才放下心來,他點點頭表示知道了。
一開始謝和山還擔憂,謝卓回京不知道會對京中的局勢造成什麼影響。尤其是在這個立太子的當口上,謝家絕不能有任何的輕舉妄動,否則一個不小心就會将全家置身于萬劫不複的境地。
“你知道我為何要将你送進骁騎軍嗎?”
“孫兒知道。”
貴族世家手上的的權利,一直是皇權路上的絆腳石。
謝和山滿意的點點頭。
在朝堂上沉浮數十年,還親曆過奪嫡事件,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有些事情一旦與皇權沾上關系,就會變得意味不同。
當年謝卓出生時,皇宮裡還未生出皇子,為了避免皇帝多疑對謝卓起殺心,他忍痛以謝卓身子弱為由送去外地養病。所以,謝卓在六個月大的時候就被送到山上養着,直到四年後皇宮裡陸續生出了皇子公主,謝和山才敢把人接回來。
人接回來後,過了幾年宮裡又要為皇子挑侍讀,謝卓親王之子的身份自然成了首位人選。謝和山再次面臨選擇,沒辦法,他隻能再次把孫兒送走,讓他去離京城幾百裡外的青州求學。
正是因為這樣的童年經曆,才導緻了謝卓年少老成性格。
如今謝卓已經長大,皇子們也已長大,而承德皇帝也有四十多歲,朝中隐隐有了要皇帝早日立儲的風聲。誰也不知道太子的名頭會落在哪個皇子身上,遠離奪嫡的核心圈子,明哲保身才是上上之選,這也是謝和山着急把謝卓送入軍營的原因。
小心駛得萬年船。
近幾年來,皇帝對世家貴族的勢力愈發忌憚。
謝家作為如今的世族的代表人物,尤其是謝和山,他曾經無比接近過那個位置,此時更是不能掉以輕心。
縱觀曆史,王朝一直在更疊,而世家卻能矗立千年不倒。是因為世族們為了維持自身的地位,一直在招攬大量讀書人作為幕僚,并想方設法的在朝中安插自己的人,通過姻親血緣關系相互扶持,以此來保證自己的利益。
一代傳一代,周而複始。
世家的底蘊是數千年積累下來的,他們主體為讀書人,數量龐大,自稱是名門望族,掌握着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在民間擁有巨大的影響力。
世家的影響力越大,皇權的影響力就越小。
皇帝已經意識到了這點,并且對世家大族壟斷仕途的現象感到厭惡。為何寒門難出貴子?因為世家貴族在知識文化方面,幾乎做到了壟斷。
世族公子在學習君子六藝,寒門學子卻在擔憂自己交不起束脩。
得不到好的文化教育,買不起四書五經,筆墨紙硯又屬于貴重的消耗品,百姓們根本承擔不起。能夠進入學堂讀書的學生家裡多少是有些資産的,因為真正的貧民壓根就買不起書本,他們連踏入學堂的資格都沒有。
在這種條件下,寒門學子想出人頭地,走向上流社會簡直難如登天。
寒門學子的詩詞念得再好,書法練的再工整,寫不出好的策論依舊是白搭。
策論題目與國家社會、經濟、軍事、民生風氣息息相關,主考官會根據當下的國情随機出題,考驗的是考生們知識是否博學,應變能力是否靈活,是否具有治國安邦的才能。
除了基本的寫作功底之外,考生滿還需要努力揣摩主考官的心思,隻有文章對了考官的胃口,才有機會高中上榜。然而,每個考官都有自己的喜好,哪怕你文采斐然,但文章風格不符合主考官的喜好和行文要求也不行。
科舉之路看似是寬闊的,其實也是狹窄的。
寒窗苦讀數十載,為的就是金榜題名的這一天。然而沒有朝廷的人脈、沒有大儒的教導、沒有渠道了解時事,最後隻能竹籃打水一場空。
一塊蛋糕就那麼大,名門世族将所有名額都占滿,哪裡還輪得到寒門子弟的頭上?
那寒門還能出貴子嗎?
能,但是極少。
能在這種情況下出頭的都是鳳毛麟角一般的存在,隻有實力運氣都到位的天選之子才有機會成為皇帝的心腹,成為皇帝手中的一把利劍與世族分庭抗禮。
皇帝為了遏制世族繼續壯大下去,鼓勵天下學子讀書上進,把權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通過殿試取士的方式來吸納人才,選拔官員,凝聚天下所有寒門學子的力量以此來減少世族的威脅。
同時,随着皇權的鞏固,世家大族的聲望勢必要背削弱。
“世族漸微,寒門必将崛起。”
謝和山早早認識到了這點,他急流勇退,遠離權力中心,以此來保全謝家數代榮華。
謝和山緻仕歸家,可謝家的影響力依然在,雖然他退出了朝堂,但多年的經營也不是白費的,王府身後的枝節盤根錯雜,牽一發而動全身。
當年承德皇帝新帝登基,一直忌憚這謝和山這個皇叔。
謝和山為了不讓皇帝猜忌自己,一直沒讓兒子進入派系争奪,所以端親王謝弛這麼多年來一直是個閑散王爺的形象,地位尊貴,但并沒有掌握實權。就連自己唯一的孫子也沒有例外,他早早把謝卓安排到青州求學,就是為了防止皇室對他下手。
總之,越低調越安全。
爺孫兩在書房談了大半天,有了謝和山的指點,讓謝卓對朝堂、對各方勢力也有了更深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