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曹無傷的地位看,這話是具有一定的可信性的,何況劉邦還在函谷關搞了小動作。但是要看内容,說讓子嬰做丞相,其實有點扯淡。給個什麼虛頭八腦的職務不行,給他個丞相。
但是項羽這一方需要真相嗎?項羽要的是收攏這塊地盤,範增想要的是滅了劉邦這個對手,畢竟劉邦真的打下關中這麼一大塊重要的地盤,稱王也看起來名正言順。
所以這就屬于一拍即合。項羽作戰前總動員,打算第二天就幹死劉邦。當時的實力對比,項羽有四十萬人(嫡系以及各諸侯兵),号稱一百萬。劉邦手裡有十萬兵力,号稱二十萬。總體還是個1:4到1:5的比例,項羽本身還特别能打,劉邦看起來就沒戲。劉邦的失敗基本沒有懸念了。
但是,轉折點來了。項羽叔叔項伯稀罕張良,說什麼都要救他,私下裡跑出給張良通風報信了:“我侄子明天就打過來了,你快跑逃命去吧。”
張良屬于貴族出身,比較講究,他也比較偏向劉邦,所以他把信息給了劉邦。劉邦是那種打不死的小強,拼命抓住機會,一通的給項伯做表白,還要結成兒女親家。項伯可能本來就對劉邦觀感不錯,可能還跟範增這個外人不對付,現在張良肯作保,劉邦又這麼上道,這就是一家人了啊。讓劉邦第二天趕緊帶人帶禮去跟項羽表忠心。
劉邦打也打不過,跑也不能跑,趕緊請項伯從中斡旋,說第二天鐵定一早去。項伯回去就跟項羽說了,項羽就等着劉邦來。按道理,這是通敵啊,但是就是沒有被追責,所以項羽兵敗這應該也算是一個原因吧。
項伯一走,劉邦馬上召開緊急會議。商定随行人選,包括張良做斡旋、樊哙做保镖,帶着一百多騎兵跟項羽請罪。
劉邦姿态特别特别低,又都是老熟人,項羽可能過意不去,就把曹無傷賣給劉邦了——不是我的問題哈,你手下人給我打報告,我還能不信啊?
再後面項羽猶疑不決,範增搞了出“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劉邦命懸一線,項伯出手救親家。再後來就是樊哙硬闖營帳做表白,劉邦尿遁,張良收尾,範增氣炸又無可奈何。
《鴻門宴》極其精彩,大家自己找原文看更能深刻體會。
知道了叛徒是誰,劉邦回到營地就把曹無傷就地正法了。我死不死不一定,背叛我就先死在我前頭吧。
說實話跑回來不一定就意味着安全,但是項羽那邊跟鴻門宴比成本又變高了也是事實,當時沒下手,再下手就猶豫得多了。
劉邦最少名義上是歸順了,行動上也縮手縮腳了。項羽面子裡子都有了,沒有看得過去的理由,也不能對老熟人随便下死手。
然後項羽就向西進發,屠戮焚燒了鹹陽城和秦朝的宮室,所經過的地方,沒有不被摧毀的。所以秦地的百姓非常失望,然而因為害怕項羽,隻是不敢不服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