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王被俘,趙國滅了,趙國的公子嘉帶着本宗的幾百個人到了代地,自立為代王,向東跟燕國的軍隊會合,駐紮在上谷。
這一年又發生了大的饑荒。前一年地震,□□,當年大征兵,然後民間□□。這一年未必是氣候問題,很可能是征糧征得比較兇,打仗不差餓兵,光打趙國就三路大軍。其餘地方駐守也不是不需要兵和糧草。
所以還是那句話,不要以為戰勝國的百姓一定就好過。要不怎麼說“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個戰亂的時代,滋潤的隻有極少數的,更多的是流離困頓甚至死亡。
嬴政二十年,燕國的太子丹擔心秦國軍隊會攻打燕國,很恐懼,于是派出了刺客荊轲去刺殺秦王。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返。” 帶着樊於期人頭,裝着都亢地圖,地圖裡裹着徐夫人的匕首,在秦舞陽陪同下,荊轲見到秦王嬴政。嬴政用超高規格接待荊轲,但是卻被荊轲在自己的大殿上追的狼狽逃竄,幾乎斃命。《戰國策荊轲刺秦王》寫的非常精彩,大家可以自己找來看一看。最後結果是荊轲被殺,嬴政“目眩良久”。
我們看嬴政前三十幾年的經曆大約可以看出這是個弱小時極能忍,但很記仇報複起來很狂暴的人。被人刺殺到幾乎喪命的狼狽,是需要發洩的。天子一怒,伏屍百萬。荊轲死了不算完,王翦的兵還停在燕國邊境呢。打,往死裡打,王翦和辛勝(資料不詳)帶兵攻打燕國。
燕國和代地(原趙國的一小批人)也攻擊秦國軍隊,最終在易水以西,秦軍打敗了燕國軍隊。
嬴政二十一年,王翦的兒子王贲攻打楚國。同時給王翦增兵,王翦不負衆望打敗了太子丹的軍隊,奪取了薊城。得到了太子丹的人頭。
既然說到太子丹,我們簡單說說他的生平。
太子丹小的時候也在趙國作人質,跟嬴政是認識的,可能還是朋友。應該是詳細知道嬴政坎坷甚至可能稱得上恥辱的幼年童年的。到後來嬴政繼位,太子丹又到了秦國作人質。
我們不清楚前期兩個人在趙國處的怎麼樣,但是當時太子丹的境遇很可能比嬴政好。燕國趙國之間的在太子丹作人質期間,燕國敗得多勝的少,太子丹也就是容易被嘲笑;而秦國對趙國進攻咄咄逼人,趙國人對秦國人是恨。嬴政以及趙姬受到的很可能是折辱——我打不到你們的軍隊,但是能折磨你們的王子——要不然嬴政也不會親眼看着那些人被活埋才解氣。
等到嬴政繼位,太子丹作人質到了秦國,兩個人的關系處的并不好,太子丹覺得壓抑想回國,嬴政不放行。後來太子丹是偷着跑回去的。而太子丹的爹燕王喜貪婪又用人不當識人不明,幾次三番想占趙國的便宜都被啪啪打臉。後來,太子丹是被自己親爹幹掉的,就為了代王嘉說這樣能緩解親王的憤怒。
事實上這當然不能平息秦始皇的憤怒。燕王喜隻好往東邊跑,攻取遼東又在遼東稱王了。
燕國打的差不多了,嬴政預計大規模攻打楚國,所以就要跟周圍的大臣們尤其是武将們要開會研讨一下。王翦是老将,久經沙場,老成持重,他認為“非六十萬人不可”。而李信氣盛,則認為用二十萬人就可以打敗楚國。
中間四十萬人的差異,而且不單單是士兵人數的問題,武器兵甲糧草等等一系列的軍需軍備,這裡面差的超級多。剛剛經曆了連續的□□的秦國,征兵征糧壓力也是很大的。聽了李信的話,秦始皇很高興,認為王翦畢竟年紀大了,可以退休了,就派李信和蒙恬帶了二十萬兵南下攻打楚國。楚國則派出項燕帶四十萬兵抵擋秦國的進攻。王翦也因此說自己年紀大了,又老又病,要辭職回老家。秦始皇順水推舟就答應了。
這一年新鄭反了。新鄭是原來韓國的首都,所以這一次是原屬韓國的屬地的反抗。我們帶入一下時代,韓國和秦國本身是兩個國家,不過是韓國被秦國滅國,所以從上到下都有一些人不想做亡國奴的。
昌平君之前因為同意王翦的戰略方案,被免去相位。秦國進攻對上楚國戰略性撤退,為了安撫楚國的戰區民衆,嬴政派昌平君去郢地。這一年普遍性降雪,積雪二尺五寸。又是一年災害年。
嬴政二十二年,王贲攻打魏國,為了勝利,決堤引黃河水淹了大梁城。魏王沒有辦法,隻能請求投降,秦國占領了整個魏國的原屬地。說起來,東方六國的這些王們,是真的骨頭看起來比較軟的,就沒看見誰說殉國。
嬴政二十三年,之前王翦告老還鄉,李信出擊楚國,結果,楚軍故意示弱,且戰且退,保留精銳部隊從後突襲李信,大破秦軍兩營兵力,斬殺秦軍七個都尉,是為秦滅六國期間少有的敗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