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短短四年換了四個君主(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嬴政),秦國一直都在跟六國過招,仗該打的還是繼續打。
同年晉陽造反。說是造反,本來晉陽是人家趙國的,秦國給打下來,人家趁着秦國政局交替不穩又反抗一下。結果蒙骜出手給平掉了。
秦王嬴政二年,麃公率領士兵攻打卷城,斬首三萬人。沒有查到卷城在哪裡,大概率是趙國的領土。
秦王嬴政三年,蒙骜攻打韓國,奪取了十三座城。大将王齮去世,秦國軍隊失去一名優秀的将領。同年十月,蒙骜帶軍攻打魏國的易和有詭。
這一年還爆發了大的饑荒。能被記錄為大,可見波及面廣,又時間長。
大的饑荒說起來對哪裡的百姓和軍隊都不友好,秦國軍隊國内有糧也好沒糧也好,籌集分配的壓力,運輸的風險和成本都會相應提高,雖然可以以戰養戰,大家都饑荒的時候,誰都不可能好過。
秦始皇四年,秦國拿下了易和有詭。三月份,停止進軍。這裡的停止進軍可能性有兩個,一個是達成既定目的,休整軍隊并消化當地勢力;另一個就是三月春忙,前一年大家都要餓死了,做個人吧,留點實力去種地吧,不種地,下半年繼續都餓死嗎?
這一年秦國的人質從趙國返回來了,趙國的太子也從秦國回到了趙國。
這件事記述其實很模糊。
從秦國回來的人質到底是誰?一般來講,人質會是一國君主的直系血親。比如當年異人雖然不受寵,但他是當時的秦昭襄王的親孫子。要說真打起仗來,秦國除了親媽夏姬可能根本不會有人在意他的生死,也不妨礙把他的生死作為戰争的借口。但血緣畢竟是存在的。
秦始皇時代在趙國的人質會是什麼人呢?十六歲的小君主應該還沒有兒子,有記載的血緣比較近的大概是弟弟成蛟,所以有人猜測就是成蛟在趙國做了人質,也正因如此後來他發動叛亂失敗會逃到趙國去。不能說沒有道理。當然人質也有可能是秦莊襄王的兄弟們,畢竟秦始皇有二十幾個叔叔伯伯(秦莊襄王排名不上不下,能上位主要靠的是華陽夫人姐妹沒有兒子,生母夏姬也沒有勢力),至于這些叔叔伯伯都是誰,我們找不到沒詳細的資料,所以這次的人質具體是誰我們還真不清楚。至于為什麼會或者說為什麼能召回人質我們也不太清楚,說起來這也應該是相對重要的外交事件。
關于趙國太子回去這件事倒是有一點可以講講的。趙太子春平君是趙孝成王的兒子。公元前249年在自己的國家趙國出任相邦也就是做相國。同一年出使秦國,并被秦王,實質上應該是呂不韋找借口扣留在了秦國當人質。所以很難講他這個相國是不是要出使才被委任的,是不是被算計才當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