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文王十四年,秦國攻打楚國,奪取了召陵、丹、犁臣。我對地理了解的不多,更别提軍事地理,但是能被争奪下來的城,一定有值得争奪的意義。
這一年,蜀相陳莊殺了蜀侯來投降。蜀侯叛變的時候,秦惠文王已經去世,他的兒子秦武王赢蕩繼位,并且在臨晉跟魏襄王舉行了會面。韓國魏國齊國楚國越國都表示了臣服的姿态。這裡沒有趙國。
關于蜀國又有個故事。之前我們講過,司馬錯打下了蜀國,秦惠文王派陳壯擔任蜀國的相國實際主持蜀國的事務監督蜀侯,同時還派遣張若掌管蜀國的軍隊。張若和陳壯,一個在政,一個在軍,成為蜀國真正的實權派。蜀侯實質上的權力是不足以支撐他叛變的。
蜀侯敢于謀反,有一個重要的誘因。就是楚國方面頻頻派人聯絡蜀侯,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共同對秦國。當時丹陽之戰剛結束,楚國正準備與秦國打一場規模更大的藍田之戰,楚懷王約蜀侯一起,給秦國制造麻煩。蜀侯清楚,要讓楚國與秦國打一場長期的戰争,這種機會幾十年也沒有一次,不可能錯過。錯過了就再也沒有了。
當時蜀郡的軍隊,數量大約二十萬,絕大多數是本地人,但中高級将校,大部分都是當初秦惠文王派來的秦國人。蜀軍的最高統帥,即蜀郡太守,則是秦惠文王很信任的青年将軍張若。要在軍中發動政變并不是很容易的事。
但是,名利動人心。陳壯被策反了。人一旦得到權勢就舍不得放手,在陳壯看來,自己在秦國不過是個小國的外臣,根本入不了秦國朝堂,但是如果蜀國獨立了,他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蜀國資源豐富,比他能從秦國那裡得到的好處多多了。
然後想要造反的這些人制定了三步計劃。
第一步,送一份祭品給秦武王,毒死他。由于秦武王年輕,秦武王一旦去世,秦國必然會變成諸公子争位的局面,鹹陽不會派兵來平定叛亂,蜀國正好可以乘機獨立。古代祭祀用的祭品,是供奉過神靈的食物,雖然時間久了有可能過期甚至發黴,但受贈人一般還是會吃掉一部分,以示對神靈的敬畏。他們也不擔心秦武王不吃。
這種時候,王太後的作用就發揮出來了。秦武王的母親魏太後讓一個倒黴的宦官先嘗了嘗,結果宦官被毒死了。然後這魏太後就招來了司馬錯,看看怎麼把蜀國好好教訓一頓。
要知道當年是司馬錯打下來的蜀國,之前丹陽之戰打得如火如荼,司馬錯跟幾萬軍隊呆在鹹陽一動不動就是為了防止蜀國叛亂,司馬錯于是帶了五萬兵直奔蜀國。
第二步,在祭品送到鹹陽當天,蜀侯已經提前離開成都城,與相國陳壯在成都城外,召集着各地趕來的蜀軍。号召蜀軍中的蜀人兵變。畢竟真的打仗還是底層士兵多。底層的士兵是蜀國人。所以軍隊嘩變什麼的,也不是不可能。
這樣的話就很考驗張若的能力。當時秦國在蜀國總共就一萬多人(秦國本身不斷的跟東方的國家以及楚國打仗,兵力有限)張若把一萬人的秦國士兵主要分布在蜀侯所在的成都,其餘地方都是派少量人管理,大體還是以蜀治蜀。同時還招募了一萬蜀國兵,招募的這些蜀國兵都是對秦國有好感,并且家屬都安置在成都的沒有後顧之憂的。所以成都城也不那麼好打。
第三步,召蜀郡西南部丹、犁等部族發兵來支援蜀軍。丹、犁等部族位于金沙江上遊,與蜀國保持了幾百年的友好關系,秦國入川之後,卻忽視了(或者說沒有顧得過來)與這些少數民族的關系。
但是很不幸,随着司馬錯的大軍入川,叛亂的蜀軍被擊潰,秦國大軍離成都城已經不遠了。很多叛軍四散奔逃,跟這陳壯等一起謀反的秦國人,都想辦法撇清關系,于是陳壯就把蜀侯幹掉了。還把蜀侯的首級送往成都,向張若邀功。
張若一面派人好言撫慰,一面上報司馬錯。司馬錯沒有被忽悠,就把陳壯正法了。西南的丹、犁等部族的軍隊南撤。司馬錯繼續揮師南下,在金沙江流域,打敗當地的丹、犁等部族,逼迫他們稱臣。
當時藍田之戰已經開打,秦國關中的局勢非常兇險,為了牽制楚軍,司馬錯統領這支秦軍進入巴郡,猛攻楚國占據的涪(fu)陵。秦國南下巴蜀之後,巴國舊都江州為秦國所占,而另一個舊都涪陵則早前為楚國所據。楚國在涪陵部署的兵力,也有一萬人,司馬錯攻下涪陵,讓楚國失去四川盆地的據點。也給關中藍田大會戰的秦軍幫了忙。
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秦武王即位後,把張儀、魏章趕跑去魏國了。有人說為什麼呀,張儀為秦國做了多大貢獻啊。脾氣不和可不可以?秦武王就是看不上張儀可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