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這場戰争是商鞅搞陰謀詭計勝的。商鞅派使者送信給公子卬(魏惠王的同母弟),說:“我當初在魏國的時候與公子您相處的很快樂,如今你我成了敵對兩國的将領,我不忍心相互攻擊,我可以與公子當面相見,訂立盟約,痛痛快快地喝幾杯然後各自撤兵,讓秦魏兩國相安無事”。
信到手後,公子卬居然信了!一國公子,一軍将領,他居然就因為私交就信了!然後赴會的時候就被商鞅埋伏的甲士俘虜了。商鞅趁機攻擊魏軍,魏軍大敗。魏惠王被迫獻河西部分土地求和。沒費什麼大力氣就赢得了一場大勝仗,商鞅因此被封為列侯。
我們看商鞅是文治武功雙重人才。文能改革變法,武能打仗攻城,還能特别不要臉,不講情面。所以他能得富貴,不是沒有原因的。
秦孝公二十四年,秦國跟三晉在雁門發生戰争,俘虜了将領魏錯。這次應該是魏國聯合趙國韓國打秦國。有人說韓國魏國不是才打了仗嗎?這國家間的關系就是這樣的,需要的時候握手言和什麼的不要有壓力。
秦孝公去世後,他的兒子秦惠文君繼位。這一年,商鞅被殺。
原因呢,就是我們前面提過一句的,秦惠文君讨厭他呀。商鞅剛開始變法的時候,政令根本下達不下去,來自舊貴族上層的抵抗太大了,還有人撺掇當時是太子的秦惠文君犯禁。
要知道,商鞅變法總體時間不過二十來年,秦惠文君還沒出生的時候,孝文王就打算變法了,秦惠文君的犯禁,很可能就是小孩子完全搞不明狀況,被人當槍使了。秦孝公不會不知道兒子被人當了工具,他怪不了自己兒子,可不會不怪别人。商鞅也要考慮變法進程的事,他就講說:“法之不行,自于貴戚。君必欲行法,先于太子。太子不可黥,黥其傅師。”意思是,變法進行不下去,主要的阻力還是來自貴戚。您真的想要達到效果,請從懲罰太子開始表明決心。但是,不能對太子施行黥刑,那就懲罰教導他的師傅吧。”于是就處罰了太傅公子虔(公族,赢家自家人),以黥刑處罰了太子之師公孫賈(公族赢家自家人)。從那以後,秦國人就都遵守新法了。
新法實行四年,公子虔又觸犯新法,被處劓刑,就是把鼻子割了。受刑後的公子虔閉門不出,伺機報複。他是太子師傅呀,師徒感情深厚呀。
秦孝公去世,公子虔等人就告發商鞅謀反。秦惠文君就派人抓捕商鞅,商鞅逃亡到魏國後被驅逐回秦國。
有人說魏國為什麼不重用商鞅啊?第一,魏國人恨死商鞅了,商鞅帶兵攻打魏國多少回了,河西得很多土地怎麼丢的?何況當時的魏國的君主還是沒有接受公叔痤建議放商鞅跑的那位;第二,秦國已經很強了,為了一個商鞅,得罪秦國并不劃算。
商鞅回到秦國後,潛逃回封地商邑,發動邑兵攻打鄭縣。秦惠文君派兵攻打,商鞅戰敗死于彤地,屍體被帶回鹹陽,車裂示衆。秦惠文君同時下令誅滅商鞅全族。畢竟惠文君也曾經沒面子了很多年,而商鞅的實力也已經讓人感到威脅,他也真的起兵造反了。
據說商鞅曾經求人收留他,但是他已經公布的那些法律,尤其是嚴控人口流動和連坐制度,讓人根本不敢收留他。這算不算“作繭自縛”呢?畢竟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身份是可能互換的。
但是有件事我們要講一下,商鞅人雖然被殺死了,商鞅變法的成果很大程度上被保留下來了。畢竟變法的效果有目共睹,秦國的強盛大家也都是受益的。
所以換個領頭人是不是整體政策都要換,還是要看現實情況。我好讨厭你,但你做的飯真香,我還是會繼續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