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義揚善曰懷。稱人之善,慈仁短折曰懷。”
“短未六十,折未三十。”
根據這個解釋,秦懷公大概是個善良的短命鬼。這個短命鬼呢,是被庶長朝與大臣圍困自殺的。原因我們不清楚,把人殺了,給這這麼好的谥号的不多。
秦懷公的太子叫昭子,雖然被立為太子,但是死的早。大臣們擁立昭子的兒子繼位,這就是秦靈公。秦靈公是秦懷公的孫子。秦懷公算是早死,他孫子能有多大呢?大概率又是個娃娃。權力要麼集中在後宮,要麼集中在權臣,要麼朝堂後宮大混戰。
秦靈公六年,晉軍在少梁築城。說是晉國,其實是魏家。趙魏韓已經把晉國國君擠到犄角旮旯去了。
那時期,魏家的主事人是魏文侯。魏文侯曾經向孔子的學生子夏請教治國的方法,任用比較有名的李悝、吳起變法。
李悝是文臣,主要改變重要朝臣的世襲制,選賢任能,賞罰分明,削弱了舊貴族的特權。魏文侯本身出身六卿家族,和趙韓兩家分了晉,自然也不願意手下也一代代積累勢力,最後把他家族也架空。李悝的改革還重視發展農業,鼓勵墾荒,當然墾出來的荒到一定時期後(很可能開荒前幾年會免稅或者減稅)是要交稅的,也增加了國家财政收入,最最少國内的糧食産量增加是有益于安定的。
武的方面,魏文侯任用吳起,搞得秦國不敢随便往東發展。這裡的吳起就是後來在楚國變法被亂箭射死的那位。吳起出身衛國,先後在魯國魏國楚國出仕。也是位有名的狠人。我們以後會單獨講他。
秦魏之争,曠日持久。兩個大的鄰國,哪怕一個滅國了,也會死灰複燃多少會反抗的。
秦靈公六年,魏軍突然在河西地區的少梁修築城池,秦國派兵進攻,打了兩年拉鋸戰。
秦靈公八年,魏軍擊敗秦軍,再次在少梁築城。秦軍就沿着黃河修築防禦工事,阻止魏軍西進,秦靈公八年派兵修補繁龐。秦靈公十三年,在籍姑築城,繼續對魏國采取守勢。
秦靈公碰上魏文侯,節節敗退,在位十三年後去世了。
秦靈公去世後,他的兒子秦獻公沒能繼承國君的位置,大臣們擁立了秦靈公的叔叔,悼子,這就是秦簡公。
說到秦獻公沒有順利當成繼承人的問題,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可能就是他年齡太小了,八九歲的樣子。外有魏國步步逼近,以及北部外族的戰争,國家也确實需要一個能作出決斷的人來主持,所以大臣們選秦簡公也不是不可以理解。秦獻公流亡到了魏國。
秦簡公的繼位并不能阻擋魏國進攻的步伐,魏國繼續大舉進攻秦國,魏國上地郡郡守李悝在鄭縣大敗秦軍。第二年,魏文侯派太子擊包圍并占領了秦國的繁龐,遷出當地的居民。
秦簡公五年,魏文侯任命吳起為主将,攻克秦國河西地區的臨晉、元裡并築城。秦簡公六年,吳起再次率軍攻打秦國,一直打到鄭縣,攻克洛陰、郃陽并築城。而秦國隻能退守至洛水,沿河修建防禦工事,并築重泉城加以防守。至此,魏國全部占有原本屬于秦國的河西地區,并在此設立西河郡。由吳起擔任首任郡守。
面對節節敗退的局面,秦國隻能鼓勵武裝保衛國家,秦簡公六年,第一次允許官吏帶劍,調動國民重視武力。
秦簡公在位十六年去世,他的兒子秦惠公繼位。秦惠公十二年,他的兒子出子出生。秦惠公十三年,秦國攻打蜀國,奪取了南鄭。關于南鄭這個地方,其實也是秦國蜀國争了幾代人。反正曆史上既歸過蜀國,也歸過秦國,誰強了,強調一下自己的主權領土完整,慫的時候悄不聲的就過去了。
秦惠公期間,多次與魏國發生戰争,互有勝負,總體還是敗多勝少。秦惠公總共在位十三年,他去世後,兩歲的兒子出子繼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