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威烈王在位24年後去世,他的兒子周安王姬驕繼位。這一年周國内部沒發生什麼影響曆史的大事,但是楚國出了點問題,楚聲王被強盜殺死了。有人說一個大國的國君怎麼會被“盜”殺死呢?這裡面有一點可以八卦的内容。
我們前面講過楚國越來越強盛,不斷向中原進發。到楚惠王時期(周敬王在位期間)滅亡陳國、蔡國、杞國,将楚國領土擴至東海、淮海、泗水一帶,成為一方強霸。楚惠王去世後的兒子楚簡王繼位,楚簡王在位二十三年,他在位時期跟晉國趙魏韓打了不少次仗,雖然各有勝負,也占領了呂國,但國力确實消耗很大。等到他兒子楚聲王繼位,楚國社會動蕩不安,國事積弊日深。楚聲王六年(公元前402年),楚聲王被“盜”所殺,這“盜”是怎麼通過重重宮闱,層層防禦殺的人呢?
有資料說他的兒子熊疑“恒常願為王,爰說服諸臣與賓客,密謀弑父王,使盜襲弑王,王遂為盜所殺”。然後熊疑繼位,這就是楚悼王。楚悼王繼位前期日子相當不好過,那時候趙魏韓三國日漸強盛,征戰不斷,楚國内部也矛盾重重,直到他重用吳起,楚國才再次強盛起來。
回來講周國的事。周安王是在沒什麼可講的,隻說他在位二十六年,然後去世了,他的兒子周烈王姬喜繼位。
周烈王二年,周的太史儋(太史這個職位能坐得住的不是一般人,記不記得那位周宣王時期的太史伯陽父,天下大勢都分析得清清楚楚)見秦獻公(秦獻公有個有名的兒子秦孝公,秦孝公期間有一件大家耳熟能詳的事——商鞅變法),跟秦獻公說:“始周與秦國合而别,别五百載複合,合十七歲而霸王者出焉。”大體說,秦國從周國裡分出去做諸侯,然後呢會合二為一(秦滅周),等到滅掉周以後十七年,會出現霸王式的人物。具體秦從立國到滅周有沒有五百年不清楚,但是秦滅西周得九鼎是公元前256年,十七年以後是公元前239年,秦國在位的人是秦始皇,而公元前238年,22歲的嬴政,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如果把周最後一支東周公的滅亡算作周的結尾,東周公滅于公元前249年,十七年後是公元前222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統天下并稱帝。
說到這裡不免有人要問,這位太史儋是誰呀?有人說是老子,司馬遷在《史記》中就曾懷疑太史儋就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但也有人懷疑年代上對不上呀,老子年齡比孔子要長,孔子都去世多少年了。或者是老子的後代吧。具體是誰并沒有定論,但是他确實很厲害這一點應該沒人懷疑。
周烈王在位十年去世,然後他的弟弟姬扁繼位(周烈王有沒有兒子呢?如果有越來越多的宮廷政變,帶給周國的恐怕是越來越多的動蕩和混亂,雖然這動蕩和混亂對當時的大格局已經基本沒有什麼影響)。姬扁是周顯王。周顯王五年,賀秦獻公,秦獻公稱霸。四年以後,也就是周顯王九年,“緻文武胙(祭祀的時候給周文王周武王的臘肉)于秦孝公。”周顯王二十五年,“秦會諸侯于周”,秦召集諸侯國到周國這裡來見他。二十六年,“周緻伯於秦孝公”,前面自己稱王稱霸,後者周天子承認冊封的——雖然你不冊封人家也當上了。周顯王三十三年,賀秦惠王登基。兩年以後,即周顯王三十五年,“緻文武胙於秦惠王”。這樣的示好并沒有赢得深厚的友誼,周顯王四十四年,“秦惠王稱王。其後諸侯皆為王。”大家都跟你一樣的政治地位了,咱們還比你強,别端着了。
四十八年,周顯王去世,他的兒子慎靓王姬定繼位。慎靓王在位時間很短,“立六年,崩”,然後他的兒子周赧(赧,因羞慚而臉紅,實在不是什麼好名号)王姬延繼位。赧王時期東西周分治(大家還記得周考王嗎?就是殺了哥哥,又封了弟弟一塊獨立的根據地的那位,他分出去的弟弟的後代作了東周惠公)。王赧徙都西周(因為東周公不願意供養他了)。好落魄的樣子吧。更落魄的事情還有,大家都知道一個詞叫“債台高築”,講的就是這位周赧王。這是怎麼回事呢?
周赧王其實是東周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天子,債台高築的故事發生在他在位的第五十九年。咱們先慢慢講,從周赧王登基開始說。
周赧王登基後,西周武公的太子共太子去世,他還有五個庶子,沒有決定好立哪一個當太子。司馬翦對楚王說:“不如給公子咎一塊地方來支持他,逼着西周武公立公子咎做太子。”左成(楚國大臣)持反對意見:“這麼辦不好。如果周不按照我們的要求去做,是大王你知到周的困境,故意為難人家,會造成兩國關系的疏遠。不如請周赧王決定立誰,決定了以後呢,悄悄地告訴翦(司馬翦),司馬翦再讓楚國資助給他土地。”周赧王果然立公子咎為太子。
這時候看起來周和楚國關系很好的樣子,事實上呢,周已經弱小到連左右逢源都很勉強的地步了。這些年周的疆域和影響力就是放到沙漠裡的海綿,風吹日曬,幾乎縮到極限了。而楚國和秦國蒸蒸日上。楚在吳起變法後一度強盛,雖然吳起後來被殺,楚舊貴族也進行了反撲,但楚對中原的擴張的腳步一直沒有停下,而秦國已經稱霸諸侯。而這兩個國家和其他的給個大國之間戰争頻繁。合縱連橫、朝秦暮楚,小國除了用搖擺不定的立場自救,幾乎毫無反抗之力。
周赧王八年,秦國發兵攻打宜陽,楚國則派兵去援救。當時楚國以為西周是幫助秦國的,所以想順帶攻打西周。大夫蘇代則為西周遊說楚懷王說:“您怎麼知道西周是幫助秦國的?說西周幫助秦國比幫助楚國更出力的人,是想讓西周投到秦國方面去,所以人們都把西周、秦國放在一起說‘周秦’啊。西周如果覺得自己解脫不了,就必定投向秦國一方,那可就真是幫助秦國取西周的妙計呀。我為大王考慮,西周為秦國出力,您要好好待他;不為秦國出力,您依然好好待他,這樣,才能讓西周與秦國疏遠。如果西周與秦國絕了交,就一定會投向楚國郢都的。”
楚懷王聽從了蘇代的意見,放棄了攻打西周的計劃。
這裡出現了楚懷王。就是屈原時代的那個楚懷王,楚懷王時期,楚國于公元前306年滅越國,幾乎占有了整個南部中國,成為戰國七雄中土地最大、人口最多,兵力最衆的大國,具有攻滅六國、統一中國的有利條件。然而,自從吳起變法的失敗後,舊貴族勢力的強大,阻礙了楚國的發展,而在外交上,楚國也成為秦國攻擊的對象。
為了抗秦,楚國和齊國結成了聯盟。秦國力圖拆散齊楚聯盟,以便各個擊破,于公元前313年派縱橫家張儀赴楚,憑三寸不爛之舌,對楚懷王說,如楚國和齊絕交,秦王願以商於(今陝西秦嶺以南至河南省浙川内鄉一帶)600裡之地獻楚。楚懷王不顧屈原、陳轸、昭睢等有識之士的勸阻,聽信子蘭、靳尚、鄭袖等一群佞臣寵妃的話,應允了張儀,派使者跟他回秦受地。
張儀一到秦,就假裝墜車傷了腳,閉門謝客。三個月後,張儀得知齊楚确實已經絕交,才接見楚國使者說:“秦國的土地豈能随便送人,我說的是将自己的六裡俸邑贈給你們。”楚懷王聽了怒不可遏,不顧陳轸等人勸阻,發兵攻秦,于公元前312年與秦軍戰于丹陽(河南省丹江北)。楚軍大敗,主将屈勻及副将70餘人被生俘,8萬士兵陣亡,漢中郡被秦占領。楚懷王惱羞成怒,傾全國兵力再次攻秦。同年與秦軍又戰于藍田(今陝西省藍田縣),再次大敗。韓、魏乘機出兵攻楚。楚兩面受敵,隻得匆忙撤退,向秦國割地求和。此後的一段時間内,秦國因緻力于攻打三晉,楚國暫時解除了來自秦的威脅,但是,國内社會矛盾激化,于公元前301年發生了莊跷領導的農民起義,使統治階級受到了沉重的打擊。
周赧王在位期間,秦國開始左右出擊,南攻楚,東擊三晉(韓、趙、魏),向中原地區擴展。
秦在攻楚同時,又向三晉出擊。周赧王登基之初,公元前314年,秦趁齊國攻打燕國之機,出兵攻打三晉,奪取了不少地方。公元前308年,秦軍出函谷關進攻韓國的戰略要地宜陽(今河南省宜陽縣)。經過幾個月的激戰,秦軍于第二年攻克宜陽,打開了通向中原的大門。就是前面講的周赧王八年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