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你怎麼不說“烽火戲諸侯”呢?據考證,烽火這種東西是漢朝才出現的,漢朝和周幽王時期最少隔了五百年,周朝的時候據說是敲鼓警報,所以這“烽火”首先就不成立了;至于“戲諸侯”有沒有呢?如果有也算不上什麼,大家都看得出周幽王的政治素養靠近白癡,這麼做過也是很有可能的——不光為搏美人一笑,考驗一下諸侯的忠心啊什麼的也是有可能的。
不管有沒有,好多諸侯看不上他不救他反而去投機前太子也都是可以理解的,至于前太子值不值得投靠,口頭效忠一下也不花錢。
總之,周幽王被自己丈人和兒子做帶路黨領來的敵人幹掉了。褒姒呢?有人說被犬戎給擄走了,有人說她自殺了,傾巢之下無完卵,動亂的時代,沒有自保之力的美人,結局好不到哪裡去的,再說男人大概都覺的不寫死她是不合适的。
周幽王和新太子都被殺了,舊太子他外祖父帶着舊太子還有兵,還有找人借的兵,回來了,同意吧――你能比先王更跟太子親嗎?先王都被人給劈了呀。于是先太子姬宜臼登基,這就是平王。
“王子和公主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隻存在于童話。當了天子的周平王和他所有的前輩一樣,必須馬不停蹄的奮鬥。周幽王留給他的爛攤子可真爛的不得了。從周厲王被大家趕跑起周天子的面子就被人踩呀踩,周宣王撿起來一點,然後千畝一仗,吧唧又掉地上了,周幽王根本就不知道該怎麼撿,但最少最開始周邊少數民族還沒殺進來。
結果申候找狄人借兵,請神容易送神難,想着“他們來,他們吃,他們走”。結果他們來也來了,吃也吃了,走是不願意走的。還是都城好啊,吃的好喝的好穿得好用的好,風都比老家軟和,美女都比老家的水靈。金銀财帛當然運回老家,吃喝氣候可運不回去,能多呆決不能少待。講理講什麼理?我們帶着這麼多兵,這麼辛辛苦苦大老遠的趕過來了,目的達到了就想趕我們走啊?我就算答應了也得看看我手下的兵答不答應!!申候要是兵力夠強絕不會找人借呀,忍吧。
他忍得,别人不一定忍得,畢竟周還是宗主國,還有些諸侯的人質在都城,還有些大臣家眷在,這一次兵亂誰知道大戶人家裡死了多少人,更别提一般百姓了。另外就是總有一兩家對周朝社稷比較關心的,比如說晉國(同宗)、衛國(同宗)、鄭國(親爹被殺了兒子趕緊來報仇)、秦國(忠君報國?投機?兼而有之?)都領兵來助戰了,不管過程如何,犬戎跑了。
大家見面一合計“國不可一日無主啊”,周幽王也沒聽說還有其他兒子,元太子宜臼才做了天子。可這一場兵火都城都毀了,宮殿也殘了,金銀珠寶也都讓人搶了,諸侯大臣們心都灰了,就連周平王雖然對各路功臣都進行了賞賜——申候又重新登上候位;衛武公位列三公做司徒又加了封地;鄭世子掘突做了鄭襲了爵位做了鄭伯,留朝做卿士;秦首領提幹加封秦伯,開始位列諸侯——但是他還是心虛害怕,這犬戎來這一回路也熟了,兵力又沒怎麼損失,再來可怎麼辦?這宮殿也不能用,老百姓也很凋敝,要不遷都吧,遷到東都洛陽,那裡就應該安穩多了,最少犬戎一下子攻不過來,再說那周圍還好幾十個同姓屬國呢,不怕沒人保護他。
有人說不是有申候嗎?申候有兵啊,申候得了候位,訂了一個有為的女婿(新鄭伯掘突,此女為武姜,後面還有她的故事),趕緊着就回國去了,犬戎正挨着申國,被趕跑了絕不會幹休啊,早就自顧不暇。晉候也回去了,他們也挨着戎狄,老家被人抄了就不妙了。衛候八十多了也不能使勁使喚哪,秦伯呢?對,他們也一直挨着犬戎跟犬戎也總打仗,這一會也讓他們去打!但是的給人家好處吧?幹脆我要遷都了,這一片被犬戎糟蹋過的土地,你能收回來的話,能收回多少都歸你!
要說就沒有人勸一勸嗎?衛武公勸了,衛武公說:“鎬京左有崤、函,右有隴、蜀,披山帶河,沃野千裡,天下形勝,莫過于此。洛邑雖天下之中,其勢平衍,四面受敵之地,所以先王雖并建兩都,然宅西京,以振天下之要,留東都以備一時之巡。吾王若棄鎬京而遷洛,恐王室自是衰弱矣!”周平王不聽啊,他怕犬戎來了把他也幹掉,他爹就是犬戎給幹掉了啊。
衛武公心裡不痛快:“這犬戎是虎狼之師,本來就不該找他們借兵!申候既然跟犬戎好,讓他想辦法!”申候這時候已經被打得肝顫了,求周平王快點發點兵救救我呀。周平王決心一下,遷都,于是就遷了。跟着走的百姓也有,走不了的也有——抛家舍業的走了,命也不一定有保障,東都本來人家地盤都劃的好好的,就算是貴族這一腳插不插的進去還是兩說,一般平民就更難說了。
司馬遷在《史記》裡寫到“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彊并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連天子都沒了權力,各諸侯國弱肉強食,大事都是誰拳頭大聽誰的。周平王這麼聽話,所以大家也大都喜歡他——再換個王能這麼不聰明不膽大又這麼好說話嗎?這期間秦跟犬戎打得不亦樂乎,不過幾年,秦打到了岐山腳下,收複了大片國土,仗繼續打,“十六年,文公以兵伐戎,戎敗走。於是文公遂收周馀民有之,地至岐,岐以東獻之周”,這裡雖然記錄說獻給周了,但是我們客觀的去想,以周平王的智商和實力,可能連自己人都派不出來,說不得各路諸侯争一争誰恰逢其時誰就去統治了——當然這隻是我個人的猜想。
周平王四十九年,魯隐公繼位。既然單獨提到了,咱們說說魯隐公的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