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憾的是盤庚的複興并沒有持續太長時間,盤庚去世後,他的弟弟小辛登了帝位。小辛登基後,殷商又一次衰落了。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小辛太讓人失望了,百姓格外想念盤庚,于是有人做了《盤庚》三篇。這裡又一次“兄終弟及”。我們幹脆說說“兄終弟及”的話題吧。
說到兄終弟及,誰是始作俑者呢?據某些資料說,黃帝其實是炎帝的弟弟,他幹掉了哥哥自立,但是這種說法缺乏有力的證據。我們還是從《史記》裡有原文記載的故事來說吧。我想有人可能已經想起來了,對,帝堯怼掉了他的哥哥摯,登基為天子。
在這之後,還有無數次的成功的或者沒有成功的“兄終弟及”。成功的例子,大家比較熟悉的可能是宋太祖宋太宗一對兄弟,宋太祖趙匡胤去世後他弟弟的趙光義登了基。不成功的例子,有名的算是鄭莊公與叔帶兄弟吧,鄭莊公隐忍多年,最終消滅了弟弟的勢力,順帶削了他那偏心眼的娘一頓。
那“兄終弟及”一般什麼情況下出現呢?
第一,天子沒兒子。沒兒子的原因可能很多,雖然三宮六院七十二美人可能都具備生孩子的硬件,但是天子本人的硬件不夠的情況也是有的。比如皇帝登基太早,從剛出生到十三四歲之間基本是不可能。一般來講朝代的末期這種硬件不夠的小皇帝尤其多(比如東漢末年)。
即便到了可以生育的年齡,天子的身體條件突然變壞了的,不敢生孩子怕被權臣弄死讓兒子登基的也是有的。而且即便天子本人條件夠,娘娘們的身體也不錯,但是呢,天子喜歡的娘娘不能生,天子又專情堅決不跟别人生的。
還有就是天子和娘娘們都沒問題,也懷了,也生了,但是呢,就是保不住孩子的。保不住的原因也很多,比如說最心愛的娘娘,或者各種勢力的娘娘及其後台伸出黑手對付非自己勢力的皇子;比如說前朝餘孽作亂,要後代皇帝斷子絕孫;比如說宗室、大臣裡面有人要奪權,期待天子最好沒有繼承人的;再比如說小孩子是很脆弱的生物啊,一場不參雜陰謀的感冒、落水都可能收割掉一條小命。還有什麼父子相殘啦、兄弟阋牆啦,火災地震啦,皇朝末期動蕩不安啦。
總之,天子沒兒子,可能會想在宗室裡找繼承人,能從小培養當然好,但是孩子太小擔不起事也是有的,那就隻能是年齡相對大一點,閱曆相對豐富一點,手段稍微有一點,性子稍微溫和一點(對元後宮最好不要太壞)血緣關系更親近一點的弟弟。
第二,天子有兒子,但是兒子太小或者太不成器,“主少國疑”,傳給兒子說不定要被其他人(包括但不僅限于後宮、大臣、宗室、叛亂百姓)給滅了,或者對外軍事和外交上太劣勢,還是以國事為重,傳給弟弟吧。孫權據說是這麼獲得權力的。當然我們也不能忽略後宮(比如呂太後和趙匡胤他娘)和大臣甚至宦官的意願(東漢後期)。
第三,天子不太争氣,不得人心,而弟弟很能幹(提名堯)或者弟弟身後的實力太強大了(這裡提名東漢末年的董卓與漢少帝漢獻帝的故事),身不由己,讓改立誰就改立誰,二話不說。主要是說了也沒用,甚至沒有機會說。話說被人廢掉的天子沒有人權,能保命都是運氣。
第四,天子比較争氣,或者比較有潛力,執政權臣啊,執政太後啊很有危機感,就給換個威脅力小的,這其中可能是還在襁褓中的兒子,也可能是沒幾歲或者性子軟的弟弟。
大家基本可以看到,非常和平的兄弟間的政權交接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先不談制度的事,血緣裡也是自己的後代往往比兄弟更親近。這是人性。而很多來位不那麼正性子又不那麼強的弟弟,往往不能理直氣壯,有可能就得了位子就趴起來了——百姓可能不知道内幕,各諸侯大臣可是知道跟腳,給你宣揚宣揚,你就沒臉見人;就算想有所成就,還得有足夠的身體素質和政治智慧,否則政令不出王宮也不是新鮮事。
“王垂拱而天下治”。其實很可能是諸侯大臣早就暗搓搓分配妥協好了。如今天下太平,都是因為大王修心養性的緣故啊,你一定要繼續這麼做,雜事都歸我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