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去世了,他的太子太丁在湯之前去世的,于是就立了太丁的弟弟外丙。這裡是“父死子繼”。外丙帝在位三年後也去世了,外丙的弟弟中壬繼位。這裡就成了“兄終弟及”。
中壬帝繼位四年以後也去世了——不知道是不是湯活得太久,兒子們也都老了,還是兒子們身體都不大好,或者其他的不可說的理由,比如王位争奪傾軋,在位者不能自保——伊尹立了前太子太丁的兒子太甲。
因為太甲是伊尹立的,所以伊尹對他很負責,在太甲剛登基那年就做了三篇文章來規勸太甲,這三篇文章分别是《伊訓》、《肆命》、《徂後》。但是呢,太甲當政三年,昏亂殘暴,不遵循湯定下的法度,沒有帝王的德行,因此,伊尹就把他流放到了湯的葬地桐宮,讓他對着祖父的墳墓好好冷靜冷靜。伊尹代行國政,主持國事,朝會諸侯。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太甲不論有沒有被他的父親太丁教育怎麼做繼承人,在他父親去世以後,是失去了繼承權的。
有人說商朝實行“兄終弟及”制度,但是湯是把王位傳給了兒子的,而後面也是“兄終弟及”和“父死子繼”交替。我個人的理解是王位争奪的激烈,制度不過是成事的借口。
話說回來,繼續講太甲。他父親去世後,他的祖父依舊當政,更大的可能傳為給自己的兒子。而他的叔叔們當政七年,應該也是更中意于自己的兒子而不是侄子,太甲甚至可能被排斥在執政圈之外。
所以太甲所受的執政教育應該不夠充分。跟伊尹這樣的老臣比起來,實在不是一個數量級,所以太甲很可能又自卑(能力不足)又恐懼(後羿寒浞的故事應該不會不知道),還可能帶着某些任性(畢竟已經登位做了天子,伊尹還偏偏指手畫腳。身邊的人也推波助瀾,天子還年輕,伊尹已經老了,明天是屬于天子的,不追随天子升官發财難道追随伊尹于地下嗎?),做起事來就有點靠不太住。
但現實總會教會聰明的人做事的。太甲帝在桐宮住了三年,也不知道他的祖先成湯是不是在夢裡教育了他,還是三年的守墳生活讓太甲認清了現實,太甲帝悔過自新,變好了。伊尹就把太甲帝迎接回來,讓他繼續執政。
因為太甲帝腦子清醒了,跟遵循帝王的德行,諸侯都歸附殷商,百姓安居樂業。伊尹看太甲帝改好了,很欣慰,就寫了三篇《太甲訓》,褒揚他,稱他為“太宗”。
這裡我覺得我們可以說一說伊尹。伊尹早期是奴隸,但是他勤學好問,喜歡研究古代聖王的學問,被商湯看重做了官,輔佐他征讨諸侯,勾結夏桀後宮套取情報,并幫助湯最終消滅夏桀。湯去世後,外丙帝繼位是湯決定的,中壬帝繼位或許是外丙帝決定的?我們都沒看到伊尹的影子。很可能是伊尹并不太打算插手王權更替。但是到了中壬帝去世以後,可能是他不願意朝政有太多的動蕩,直接出手立了太甲,太甲帝不行,他幹脆自己執政。等到太甲帝改過了,政治手段趨于成熟了,他還政太甲帝。對于一個他這樣政治老手而言,權利帝位不再那麼重要,他和先王以及諸多的同僚們流汗流血打下來的江山才是最重要的。這是我及我的朋友們犧牲換來的江山,它比帝王交替更重要。
太甲帝去世後,太甲帝的兒子沃丁繼位。沃丁時期,伊尹去世,據說伊尹享年一百歲。這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被安葬于當時的首都亳附近,以表彰他對商朝作出的偉大貢獻,據說直到商朝末年,殷商的天子還會祭祀伊尹。另外他也被後世尊為中國廚師的鼻祖。咎單為了宣揚伊尹的事迹與德行,寫了一篇《沃丁》。
沃丁去世以後他的弟弟太庚繼位(兄終弟及),太庚去世後他的兒子小甲繼位(父死子繼),小甲帝去世後,他的弟弟雍己(又成了兄終弟及)。這時候,殷朝的運道衰落(内部鬥争嚴重),諸侯已經不來朝貢了。
雍己帝去世後,他的弟弟太戊繼位了。太戊帝任用了伊陟為相。首都亳出了一件怪事,說有一顆桑樹和楮樹合生在朝堂上,并且一夜之間就長了一摟粗。太戊帝很恐懼,就問伊陟。伊陟說:“怪異不能戰勝有德行的人,會不會您的政治措施有失誤的地方啊?請您繼續修養自己的德行。”太戊帝聽從伊陟的話,那怪樹就枯萎死掉了。
說到這裡我覺得真的可以講講古代的關于君主的天人合一思想。在古代人眼裡,君主是神明選定的,領地内風調雨順政治清明就是代表着君王品德好,得到上天的寵愛庇佑;而君主的德行出現了偏差,領地内就會災難重重,民不聊生。而君主如果改正錯誤,并且改的及時,那麼上天還會重新眷顧他,讓他繼續統治,不然就隻有滅亡。不過話說回來,很多朝代後期還真的是各種自然災害頻繁發生,民不聊生。而統治者又無法安撫民衆,所以被推翻。但是如果單說君主人品不好又感覺太主觀了些,畢竟堯是聖主,也還是暴發了洪水的災難,才啟用的舜和禹。
書歸正傳,伊陟把這件事告訴了巫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