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大禹治水,史記記載說:“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傷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
他命令諸侯百姓搞好測量,根據地形豎立标記标示,從冀州開始治水。因為父親鲧治理水土不當而被誅殺——一說流放,根據那時的條件個鲧當時的處境,其實跟直接殺了應該差不太多——身心勞累,在外面奔波勞碌十三年,在家門口路過都不敢回家。不知道四嶽和舜到底如何想,我個人感覺禹感到了重任在肩的壓力和一定的惡意。
禹專心于治水,“薄衣食,緻孝于鬼神。卑宮室,緻費於溝淢。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暐。左準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令益予衆庶稻,可種卑濕。命後稷予衆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馀相給,以均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貢,及山川之便利。”
大體意思是,他自己減衣縮食,但是對于鬼神祖先的祭祀卻極其敬重;居住也很簡樸,但是不惜巨資于清理修築水道溝渠。在陸地上乘車,在水裡行船,在泥地上乘撬,在山路上傳有屐齒的鞋子。經常随身離不開的東西,就是測定平直的水準和繩墨,劃定圖式的圓規和方矩,四時都帶着他們,用以從事于開劃九州,辟通九州道路,修築九州湖澤堤障,計度九州山嶽脈絡。
禹具體行程和具體河道,有興趣的請去看原文,我對照地圖也看得很銷魂,覺得這些内容可以寫不止一篇的畢業論文。
話轉回來,他同時叫伯益發放稻種,教群衆在卑濕地方種植。叫後稷當群衆在難于得到食物時發給食物。缺糧少食的地方,便調有餘地方糧食來補其不足,務使各諸侯境内豐歉均一。禹又巡視各地所特有的物産以定其貢賦,還視察了各地山川的便利情況。
這裡值得一提的一個地方就是,禹行走了四方,對各地的了解非常深入,所以根據具體的狀況給與諸侯具體的幫助——“令益予衆庶稻,可種卑濕。命後稷予衆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馀相給,以均諸侯。”然後根據距離政治中心的遠近、水土狀況決定了諸侯的貢賦。這樣禹與諸侯的聯系相當密切,比舜更密切,更深入人心。為以後的繼位打下了廣泛的基礎。
經過許多年,東臨大海,西至沙漠,從北方到南方,天子舜的聲威教化達到了四方荒遠的邊陲。于是舜帝為表彰禹治水有功而賜給他一塊代表水色的黑色圭玉,向天下宣告治水成功。天下從此太平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