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喾是一個很傳奇的人物,據說他一出生就喊了自己的名字,生而能言,似乎可以被評論“最像穿越者的十大人物之一”。
《史記》上說他“普施利物,不于其身”就像春風化雨,滋潤無聲。而且耳聰目明,見微知著,順應上天的旨意,了解百姓的疾苦,既仁慈又有威嚴,既溫和又有信用,天下都歸附他。他收取地上的物産,節儉地使用(發展農業),這件事看起來是對物資的集中管控,不管是生産資料還是産出的物資,尤其是在古代生産資料和物資都是相對很少的,掌管了這些,決定分配方式就影響了很多人的生死存亡。具體撫育教化萬民,把有益的事情告訴他們(發展教育,提高治下素質)。根據日月的運行推演節氣,敬畏自然,保障農業生産的正常進行。
帝喾還“明鬼神而敬事之”,恭敬地供奉鬼神(保持統治的正統)。首先“明鬼神”,首先告訴大家,誰才是我們應該供奉祭祀的,然後再才能告訴大家儀式步驟是什麼樣的。看起來還是個宗教信仰的統一。
其實有時候我們想想會覺得很有意思,不管過去了幾百年還是幾千年,對于一個國家或者地區民族的管理,大部分其實都沒跳出我們老祖宗畫的圈子。可能信奉的神明不一樣,舉行的儀式,禱告的祝詞不那麼一樣,本質上還是一樣的。
據說帝喾儀表堂堂,又道德高尚,行事作風合乎時宜,連衣服都穿的很有型。合乎時宜這件事很可能它規定了一系列的行為标準,并且以身作則。這可能意味着,那個時代不同階層的人有不同的穿衣規定,便于區别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