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网

繁體版 簡體版
恋上你看书网 > 八卦史記故事 > 第1章 黃帝

第1章 黃帝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司馬遷開篇第一個就寫的黃帝的故事。黃帝是有熊氏的後代,是少典的兒子,姓公孫,叫軒轅。據說黃帝自幼就與衆不同,“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總而言之,從小智商情商就高出周圍的小朋友好幾頭,是所謂的天才兒童。而且這個天才兒童并沒有傷仲永,長大成人後更是了不起。

那時候正統的管理者神農氏的掌控力越來越弱,然後各個部落打來打去,老百姓好苦啊。但是神農氏已經管不了了,于是這位有熊氏的公孫軒轅,就努力練兵,對于不給神農氏面子的那些人,堅決予以打擊,于是諸侯就都來聽軒轅的話。這句話寫的很有意思,公孫軒轅最開始征讨的是什麼人呢?不聽神農氏的話的人。造成的結果呢,大家都開始聽他的話。這件事可以讓我們聯想到春秋時期“尊王攘夷”的齊桓公,還有後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孟德。有人說曆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确實很可能除了姓名不同,時代不同,所用的工具不同,大家幹的都是同一回事。甚至很長一段時間,就連工具都是相同的。

據說那個時代有蚩尤一族,武力強盛,誰都打不過他們。另外還有炎帝一族,也老想着擴大地盤。《史記》說炎帝“欲侵淩諸侯”,這裡面的“欲”字,被翻譯做“喜歡”,說炎帝喜歡侵犯欺淩各諸侯。我查了詞典,詞典裡“欲”有五種解釋,沒有一種是說明已經付諸行動的,按照字典解釋,就是炎帝打算侵淩諸侯,于是大家就都跑到不是天子的公孫軒轅那裡,去聽他的話了。說大家都很眼明心亮,知道誰是善是惡,很英明地選對了領導。

公孫軒轅,“修德振兵,治五氣,蓺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公孫軒轅提高自身的道德素養,整頓軍隊,研究節氣的變化,種植農作物,撫恤萬民,丈量土地。我個人比較在意的是丈量土地的事,畢竟神農氏時期已經開始種植作物,而丈量土地的作用是什麼呢?顯然不是挖土。土地是要長作物的,公孫軒轅丈量了土地,目的自然是地上長出來的農作物。當時生産力低下,生産資料以及産出如何分配是真正關系生死的大事。不管他是把糧食統一收獲後再分配,還是按比例抽稅,他應該是用丈量土地的方法,掌握了很多人的命運。

内部兵力物資準備了,然後“教熊罴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關于“熊罴貔貅貙虎”,對國學有興趣的人可能說古代人們可以溝通天地,役使鬼神,自然也能役使猛獸;無神論者可能會說猛獸是各個部落的圖騰,那個時代每個部落都有不同的崇拜對象。總之公孫軒轅帶着這些勢力跟炎帝在阪泉這個地方打起來了,打了三次,或者很多次,(古代“三”一般也帶便次數多)把炎帝打敗了。這應該是長時間持續性的戰争,因為在後面的涿鹿之戰,據說兩個部落還有了聯合,共同對付蚩尤。其實這才是一般化政治常态吧,政治沒有絕對的敵人,沒有絕對的朋友,根據具體的情态,結盟與背叛都是很經常的事。

有人說炎帝就是神農氏,所以才稱之為“帝”,也有人說炎帝隻是另一個部落的首領。但是“帝”這個詞從來不是随便用的,我個人傾向于他是神農氏後人。很可能,黃帝打着炎帝的旗号打了不少仗,然後把炎帝也給幹倒了。當然炎帝是另一個部落首領也有可能。

關于“蚩尤”,有個小爆點,“蚩”的意思是“蠢”,“尤”的意思是“極其、頂點”,“蚩尤”這個名字的意思連到一塊就是“那個超級蠢貨”。誰說過去的人都寬厚呢。

《史記》記載“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這句說蚩尤部落不聽話,你給人家什麼指引或者好處了呢,就要管理人家。而且我們不知道是不聽還是天子的神農後裔的話,還是不聽已經壯大起來的公孫軒轅的話。大概就是天災人禍或者人口繁衍多了,大家都需要更多資源,各種碰撞,最後隻一個字“打”。于是有了涿鹿之戰。

關于這場戰争,有很多傳說,比如蚩尤呼風喚雨,制造濃霧;比如黃帝知人善任,風後、力牧等人大力協助,又造出指南車等等。結果是蚩尤被擒殺,于是各個諸侯就不搭理還是天子的神農氏,改尊公孫軒轅作為新的天子。锃明瓦亮的黃帝登場了。

下面又有一句很有意思的話,“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甯居。”說黃帝隻要有不歸順他的就去打,平定以後就離開,翻山越嶺的走啊,都沒有在一個地方安靜地安甯地呆着過。哪裡有反抗,哪裡就有黃帝的影子。但是等等,不是說“諸侯鹹歸黃帝”嗎?難道這是“詩人的藝術性誇張手法”?其實是必然的,哪裡有這麼整齊劃一的事呢?就是我們自己偶爾還會在心裡跟自己鬥争一下。

那麼黃帝到底都打到了哪裡呢?“東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雞頭。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也就是說黃帝的足迹都到了哪裡呢?向東到了大海,等了丸山泰山,也就是今山東境内;向西到了空桐,登了雞頭山,到達甘肅;向南到了“江”,我不知道是不是指長江,但是如果是的話,熊湘兩座山就可能是湖南境内的熊耳山和湘山;向北驅逐葷粥,到達了釜山,并在今河北涿鹿建立的居住區。

也就是說黃帝的活動範圍不僅在黃河流域,甚至翻過秦嶺,到達了長江流域的某些地區。那麼我們把他走過的區域看一下,會不會覺得其實不服他的大有人在呢?所以他才要“遷徙往來無常處”,到了哪裡就把哪裡當做中央。或者說,黃帝擴大了統治範圍,去開疆拓土了?去把以前沒有納入神農氏範圍的部落也收納進來?這是侵略。而打了就跑,很像後期的草原民族的做法。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