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宵的視線就像匕首一般鋒利,讓人心生寒意。他目光所及之處,其他學生察覺到他的視線後都會自行走遠。還未到大門處,柳宵四人就與周圍的人群隔開,形成了一道無形的屏障。
回到家後,柳燕還在為柳宵中元節晚上晚歸而生氣。但柳宵從來不會對自己的娘親說難聽的話,甚至還經常承認自己的錯誤。
“娘,你别生氣了。”
在柳宵一番勸慰之下,柳燕的臉色才緩和不少。隻是她病容難改,動怒之後難免有些憔悴。柳宵看着柳燕的臉,心裡有些内疚。
柳宵心中暗自發誓,從明天開始到今歲的除夕,他不會再鬧出什麼讓柳燕生氣的事。
用飯時,柳燕隻熬了兩碗稀粥,桌上沒有擺放菜盤。柳燕自然知道沒有菜的粥難以下咽,便在柳宵的碗裡放了一顆桂花糖。柳宵喝了一口粥,看向柳燕欲言又止。
看着柳宵的臉,柳燕的臉上微微有了笑意,她解釋道:“柳二娘前日去縣城買了點東西,順手就幫我帶了一包桂花糖,沒想到她還記得。”
“她不要我給的銀子,說是送了我。”
柳宵聽完,又喝了一口粥,臉上的表情并未因為柳燕的話又所變化,而是徹底冷了下來。
柳燕性格溫和,與人為善。在柳宵的記憶中,除了那次與棺材鋪子的人起了沖突,柳宵就沒見柳燕因為其他的事情而生氣。而柳燕自然也不知道,柳家村的人對他們孤兒寡母如此态度究竟是因為什麼。或許,柳燕不是不知道,隻是不願細究罷了。
柳宵本能地對柳家村的人感到厭惡。
柳二娘......當柳源被柳元請人擡回來時,圍在柳宵家門前議論的人堆中,很難說沒有這位柳二娘。
事實上,村裡絕大部分人都來看笑話了。
柳宵還記得,村民們醜惡的嘴臉,以及村中孩童看向自己時輕蔑的目光。而這一切,都在縣衙官差來到時煙消雲散了。
北幽重視文人,不分功名大小,就算隻是個秀才官府都要派人前來行賞,更何況,柳元成了舉人。
四名官差,擡着兩個箱子,鄭重地放在了柳宵家門前,說是給柳元的賞賜,并宣讀了由知縣親自按章的文書,柳元日後可憑文書前來官府任職。柳元雖無前去官府任職的想法,但還是照例将文書收下,畢竟這封文書對他來說,是護身符一般的存在。官府還派人為柳元修建了房屋,雖然不大,卻十分精緻,是村中人都沒見過的樣式。
功名的意義,由此具象化了。且那時村中的文化人都沒幾個,舉人更是少見。
從此,村中人的态度一變再變。
柳宵成為了村中孩童裡最耀眼的存在,而那些找不到柳元獻殷勤的人,都來找柳燕幫忙牽線搭橋。
想到這裡,柳宵冷笑出聲。他将碗裡的粥喝了個幹淨,便回到了卧房。
————————————————————————————
夜色漸濃,王勉方才趕到王家村與向慧見上一面,此時的村中人也都待在家中。為了不引人注目,王勉特意吩咐家仆隻在夜晚到達即可,也省得讓人圍觀。
向慧一見王勉,臉上的焦急緩和不少,隻是依舊說道:“那老東西被官府的人擡走好幾天了,也不知道他們查出來什麼。”
王勉安撫道:“我自是問心無愧,倒是仍要幫人掩飾。父親的死因本就是他自己造成的,說白了就是他自己作死。”
從松臨縣趕回槐越的這幾天裡,王勉一直沒有等到黑衣人的消息。他在廂房中坐了一會兒之後,便向王成的書房走去。
王勉将燭盞點燃,照亮了這個不大不小的房間。其實這兒說是書房,總共也沒幾本書,房間的桌案上落了些許灰塵,。自王成去世後,書房便一直閑置到現在。
王勉走到書架前,拿起了一個木匣子,打開一看,裡面竟裝着幾封書信。
王勉看着這些書信,神色凝重。
就為了這個白送了性命,值嗎?